第403章 花狂冯太后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制度是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是一种基层户籍管理制度,基层社会由所谓的宗主进行管理。
    宗主,有的是以血缘为纽带聚集起来的大宗族的族长,有的是一乡一地的豪强。
    豪强管理乡里,最大问题是隐藏户口、截流赋税,与国家争利。
    三长制的大意是立党、里、邻三长,取代旧有的宗主。
    由三长负责检查核定户口,组织乡里基层的赋税徭役兵员征发工作。
    新制度的好处显而易见,吸食民脂民膏的豪强集团被斩断触角,国家收入增加,老百姓也能减轻负担。
    均田制改革的性质,与三长制类似。
    从本质上看,都是改革胡人部族式政权弊病,效法中原汉人王朝体制模式,从历史潮流上看无疑是进步的。
    但任何深层次的改革,都会遭遇两大阻力。
    其一,都会触动旧有利益群体反对,甚至引发政治反抗。
    其二,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主推者甚至有生之年都不一定看到效果,有可能会遭受长时间质疑与非议。
    冯太后推行改革的治绩,远远没有开疆拓土那般耀眼吸睛,在大众印象中甚至不会留下什么痕迹。
    冯太后以一介女流,竟然能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其强大定力、胆量勇气和政治预见力,比武功鼎盛的皇帝也是不遑多让的。
    也正是这样一位强大的太后,才能培养出一位同样优秀的皇帝。
    “此外,冯太后还对宦官大加委任。”
    “宦官本来供事宫中,冯太后临朝听政后,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
    “抱嶷小心缜密,赐爵安定公。”
    “负责纳言,对所奏议,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太后很是宠信,晋升他为大长秋卿。”
    “苻承祖赐爵略阳公,拜安南将军,是冯太后的心腹,许他免死的金书铁。”
    “又有李丰、王质、李坚、孟鸾,冯太后给他们的赏赐,小到珍宝珠玩,大到田园、奴婢、甲宅。”
    “冯太后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中宫用事的局面。”
    “冯太后临朝专政,孝文帝孝顺谨慎,事无巨细,都要禀报冯太后。”
    “孝文帝过于聪慧,冯太后担心日后对自己不利,便打算废除,欲立咸阳王禧。”
    “在寒冬腊月之际,冯太后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到一间小屋里,三天不给饭吃。”
    “穆泰和李冲等朝廷重臣劝阻,她才改变了主意。”
    “后又有宦官对冯太后谮说孝文帝的坏话,冯太后盛怒,对他鞭打。”
    “孝文帝默然接受,并不自明申辩。”
    “孝文帝对冯太后恭顺孝敬,冯太后亲自教育与监督。”
    “亲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
    “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经常外出巡视。”
    “将孝文帝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
    “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登朝入仕,冯太后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
    “冯太后晚年在生活上躬行节俭,平日穿戴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
    “她临朝以后,在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之八九,杜绝了奢侈铺张。”
    “在冯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性格俭素,常穿浣濯之衣。”
    “490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李世民:孝文帝之所以能在汉化之路上走得这么远,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冯太后。
    孝文帝两岁时,冯太后就亲自养育他。
    两人年龄只差二十六岁,名虽祖孙,其实情同母子。
    冯太后一生无子无女,对孝文帝的教育和抚养倾注了全部心血。
    冯太后像大多数女强人一样十分自律,在宫中行事严格追求合乎礼法,严戒随性随意。
    当年丈夫文成帝去世,按惯例,大行皇帝的遗物都要焚烧掉。
    冯太后临灵而哭,作势要跳到火中为先帝殉葬。
    虽说不免有点惺惺作态,但她做得周正严谨,谁也说不出什么。
    冯太后自己这么做,也要求孝文帝这么做。
    献文帝病重时,年仅四岁的孝文帝主动为父亲吮痈。
    四岁幼儿做出这样的孝行绝非本能,肯定是冯太后调教出来的。
    其余像相对节俭的生活习惯、对汉文化的高度兴趣、重视朝政多过宫廷生活,孝文帝的种种习惯和冯太后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
    当然了,最重要的培养体现在文化思想和政治理念。
    冯太后对拓跋氏皇族的教育非常上心,对孝文帝则直接上手进行调教。
    冯太后文化水平说不上多高,但她贵在能以执政经验消化理解儒家传统文化,把其中最实用最好理解的东西咀嚼加工一遍,直接传授给孝文帝。
    在冯太后的诲而不倦的教育下,孝文帝养成极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出深厚的汉文化修养。
    孝文帝动辄引用书传章句,对儒家传统有独到的见解,这为他日后全面转向汉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理念上的影响更加深远,冯太后推行的三长制、均田制在经济领域开动汉化基础。
    孝文帝跟着学跟着看,鲜明地看到汉化改制带来的巨大收益。
    冯太后生前并没有一再叮嘱孝文帝要把改革继续下去,但改革成就已是天下人所共知。
    孝文帝看得真真切切,不用别人催,内心深处对汉化改制的认同已无人能撼动了。
    冯太后去世之后,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禁断胡语、改用汉姓、推行官员班禄。
    改革力度空前地大,触动的利益群体也远比冯太后时大得多。
    以至于招致朝臣大规模反对,孝文帝不得不以诈术实现迁都。
    面对这么大阻力孝文帝仍能坚持改革,政治底气毫无疑问是冯太后十余年临朝听政,一点一点为他积淀下来的。
    十六国和北朝推动汉化的三位功臣,分别是前秦天王苻坚、北魏孝文帝元宏和北周文帝宇文泰。
    这三位中孝文帝改革最全面、力度最大,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客观地讲,北魏的汉化改革其实是冯太后与孝文帝共同完成的。
    只不过冯太后做的基础的、深层次的、不易观察到的部分,这才让孝文帝独擅汉化改革之光。
    孝文帝对冯太后的感情十分深厚,冯太后去世,孝文帝哀痛过度,不食水米。
    还要遵汉家古礼为冯太后守丧三年,在大臣力劝下才作罢。
    此举到底是不是像冯太后当年灵前跳火一样做给世人看的,无从推知孝文帝内心想法。
    但从实际情况看,孝文帝当时帝位稳定,无人能够威胁他,并无作态给世人的必要。
    有道是,生恩不如养恩。
    孝文帝能够顺利长大、完完整整地享受冯太后的母爱,相比前代皇帝们他幸福得多。
    哪怕是从最基本的感情逻辑来看,孝文帝对冯太后的孺慕感激之情,也是发自肺腑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