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预言家郭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后汉三国时期的士大夫中,有一位格外耀眼的谋士荀。
    荀富有韬略,深谋远虑,曾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不朽贡献,被曹操比作子房。
    但最后却引火烧身,忧愤而死,上演了一桩历史悲剧。
    荀之死,从根本上来讲,是其内心的矛盾所致。
    荀既希望曹操实现霸业,同时又对汉室具有难以割舍的情感,从而成了汉王朝的殉葬品。
    历史上的荀,是一个内心十分矛盾的士人,以汉臣自居,又是曹操谋士。
    按照荀的设想,当是尽心尽力辅佐曹操,借以匡扶汉室。
    也正因如此,荀此前才弃袁绍而去,改投更具希望的曹操。
    不过,随着曹操羽翼的丰满,汉献帝势必会越来越被架空,彻底沦为傀儡。
    而这一的局面,却又是荀最不想看到的。
    可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在势力不断膨胀后,也做出了不少僭越之事。
    荀的遭遇,令苏晨为之痛惜,如此才华横溢之人最终却不能善终。
    此刻,三国时期的众人心中好奇,纷纷猜测接下来是哪一位名士得以青史留名。
    “他是曹操摩下的首席谋臣,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他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方针,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出自他的计策。”
    “官渡之战中,他出谋划策,使曹操获得了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其统一我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也是中华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他处理朝政事务十数年,先后为曹操举荐了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他便是曹操的首席谋臣荀。”
    刘备:我就知道会有荀,要是当初荀能够前来投奔我,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发生了。
    他对于荀没能来投奔自己,一直心有遗憾,错失了一个栋梁之材。
    荀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
    不管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还是迎奉天子,都足以说明荀的战略之强。
    在战术方面,荀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在政治方面,荀为曹操举荐了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的智谋可谓算无遗策,其深知曹操的本性。
    反对曹操加九锡,必然被曹操所不容,以至于招致祸患。
    但凡一个聪明的人都不会这么干,但荀偏偏这么干了。
    他心里非常清楚,荀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
    劝进曹操加九锡的议论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刘氏宗庙社稷已然沦陷。
    这种悲痛时刻,但凡是良心未泯的人,都会感到悲痛万分。
    而荀显然是良心未泯之人,情不自禁,无法抑制自己内心良心的谴责。
    因此就算是死,荀也不能当做看不见曹操的行为。
    其实说起来,荀的过错,是委身曹操而为他多加谋划。
    荀也知道曹操有僭越的心思,而始终不愿附和,并且以忠义之说劝谏曹操。
    可也正因如此,遭到曹操的忌恨,身死殉节。
    但是,荀忠于汉室的心意,足以被天下人所知。
    如此忠于汉室之人,要是能为他所用,匡扶汉室的把握也会大得多。
    “荀,字文若,颖川人。”
    “荀的祖父,荀淑在当时很有名气。”
    “荀年轻的时候,南阳名士何题非常认同他的为人,评价荀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人才。”
    “公元189年,荀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等物品。”
    “董卓之乱时,荀弃官归乡,并对乡亲们说。”
    “颍川是个四面受敌的地方,每当天下发生动乱,这时常常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请乡亲们马上离开这里。”
    “但无奈的是,乡亲们留恋旧土不愿离去。”
    “这时身为同乡的冀州牧韩馥派人来接荀,荀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之后董卓派人抢掠各地,一直到颍川才返回,而荀留在颖川的同乡人多被董卓部下所杀。”
    “然而到达冀州后,袁绍已经取代了韩馥的职位,见荀到来待之为上宾。”
    “荀的弟弟和同乡郭图等人都收到袁绍的委任,但荀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于是191年投奔了曹操,这一年荀29岁。”
    “曹操非常高兴的说,你就是我的谋士张良。”
    “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杨坚:荀足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两人都是辅佐国家朝政的经世大才。
    他熟读陈寿的《三国志》,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