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45章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第1/2页)
    各朝的皇帝看得明白,即便没有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也一样会失败。
    毕竟晚晴各种矛盾已经积重难返,想要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说是毫无实权的光绪,哪怕是独揽大权的慈禧想要变法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清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制度早已经僵化,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的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任何人想要变法,都会遭到这些利益集团同仇敌忾的对抗,根本就没有半分成功的可能。
    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大清最后自强的机会,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大清灭亡的丧钟也将随之敲响。
    现在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各朝的统治者已经可以预见清政府的局势将进一步恶化。
    清政府没有通过变法改革自立自强,就必然会继续遭到列强的剥削。
    他们非常明白,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远远不是结束,列强必然还会再次发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
    果然不出各朝统治者所料,苏晨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戊戌政变后,慈禧伤透了心。”
    “无论光绪是否参与了围园杀后计划,反正在慈禧看来,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却串通外人要杀我?”
    “既然你不孝,那就别怪我不仁。”
    “1898年9月,在顽固派官员刚毅等人的煽风点火下,慈禧头脑发热。”
    “对外宣称光绪病重,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打算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帝。”
    “得知慈禧欲行废立之事,不仅清朝的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荣禄、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上书反对。”
    “就连各国公使也是纷纷照会总理衙门,扬言如果光绪被废,必将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望好自为之。”
    “各国公使出面干涉,慈禧对此很不高兴。”
    “慈禧觉得废立皇帝是爱新觉罗氏的家事,我决定让谁当皇帝,与伱洋人有什么关系?”
    “不过各国公使也有干涉的理由,他们认为废立皇帝是国事,怎么能是家事呢?”
    “并且大清公司从道光开始就不断出让利益,到了光绪这会已经卖无可卖。”
    “公司的大股东是我们列强,公司要改选董事长,当然要由我们大股东开会决定了。”
    “你慈禧只是小股东,明面上的掌舵人而已,哪有擅自做主的权利。”
    “见列强集体反对,慈禧压力山大,只好暂停了废立计划。”
    荣禄:太后糊涂啊!大清国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这个节骨眼怎么还能轻易废黜皇上呢?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那些顽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么连太后也犯糊涂了。
    皇帝是大清国的象征,凝聚着天下人心。
    原本大清国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全国上下心思各异。
    要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太后再把光绪皇帝废了,那只会造成大清国更加动荡。
    连朝廷的高层都动荡不安,就更别说原本就人心思变的老百姓。
    一个弄不好,趁着大清国改换皇帝的动荡时刻,说不定全国各地会趁机爆发更大规模的百姓造反。
    “可是就在事件渐渐平息之际,北方闹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兴起之初,清政府的态度模棱两可。”
    “有一些官员反对义和团,比如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山东的义和团就是被袁世凯率武卫右军打的销声匿迹。”
    “但当时也有许多官员支持义和团,比如原山东巡抚玉贤。”
    “玉贤主政山东期间,纵容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在被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被清政府免职。”
    “后来玉贤回朝述职,跟慈禧讲义和团扶清灭洋可以为朝廷所用。”
    “慈禧听说义和团打洋人,又想起当初西方各国反对他废黜光绪,心里顿时便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制衡列强的想法,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此也发生转变。”
    “1900年1月,慈禧不顾外界的反对,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
    “有了慈禧的默许,义和团在直隶地区很快就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
    “感觉手上有了筹码,慈禧召开王公大臣会议,在会上宣布光绪孱弱多病,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
    “决定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楚大阿哥,并计划于1月31日举行光绪的退位仪式。”
    “见慈禧又要废除光绪,各国公使随即再次强烈反对。”
    “端郡王载漪担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立即跑去跟慈禧说,洋人嚣张气焰不可长,咱有二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驱逐洋人恢复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