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北宋神人沈括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召见沈括,说幸亏有沈括,否则那些不去探究事情原委的大臣差点误了国家大事。”
    “萧禧看到沈括拿出的证据,才理屈作罢。”
    “沈括来到契丹宫庭,和契丹宰相杨益戒谈判。”
    “沈括已提前找到相关档案并预先让随同吏员背熟,杨益戒但凡提出问题,沈括就回头让吏员据档案回答。”
    “到第二次谈判,仍是如此。”
    “杨益戒无计可施,只好埋怨宋朝连几里土地都舍不得,可能会葬送两国友好。”
    “沈括反驳他说军队的强大来自正义,衰弱来自理屈。”
    “现在契丹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信誉,用暴力对待百姓,这样对我们反而不是什么坏事。”
    “会谈一共进行六次,契丹也没占到便宜。”
    “沈括回国,沿途画下山川地貌,记录风俗人情,修撰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朱棣:乌台诗案以后,沈括的仕途彻底断绝了,只能说是咎由自取,一报还一报。
    尽管沈括因为科学方面的成就被后世人敬仰,但他依旧看不起此等无耻小人。
    王安石实行新法,沈括是其坚定的变法派。
    于是沈括得到王安石的器重,并担任朝廷派出巡察新法执行成果的钦差大臣。
    沈括在到处考察后,给王安石和皇上的汇报只是报喜不报忧,一派歌舞升平。
    苏轼与王安石这位改革宰相观点却不一致,和沈括所汇报的也不一样。
    在王安石推行新政如火如荼时期,苏轼历数新政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敢于直谏,敢讲真话的苏轼,与变法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辩。
    自然遭到外放的命运,被下放到杭州担任通判。
    虽然苏轼被外放,但是在最高统治阶层心中的地位还是不低的。
    所以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监督变法事宜的时候,还特地嘱咐沈括要格外关照苏轼。
    沈括到杭州见到苏轼后,嘘寒一番,回忆往事,临走时向苏轼索要新作。
    沉浸在昔日旧友相逢中的苏轼,向来性情耿直,没有多想,就把当时许多诗词近作等手书一份给沈括。
    其中就有引发文字狱大案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中有一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沈括拿着苏轼的礼物回到京城后,始终想把苏轼往死里整的御史找到沈括索要苏轼的礼物。
    但御史的文字敏感度并不高,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他们想要的东西来。
    本来就凭御史的政治素养,加上宋神宗的欣赏,苏轼也就没什么大事。
    但沈括忽然意识到还有人要搞苏轼,于是自告奋勇琢磨苏轼的那首诗。
    皇天不负有心人,沈括真就琢磨出来了。
    按照沈括所说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这两句诗是在隐刺皇帝。
    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哪里有这样的臣子。
    沈括这一搞,御史跳了出来,把苏轼的《杭州纪事诗》曲解得神鬼共怒。
    比如诗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御史认定苏轼是在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简直一塌糊涂。
    诗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御史认定苏轼是在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最终,御史认定苏轼不仅与新政对着干。
    而且讥讽皇上,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宋神宗在这样的证据面前,没有任何理由袒护苏轼。
    于是,苏轼被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
    这样,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一百多首诗词的文字狱大案拉开帷幕。
    宋朝的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于是这起案件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后,沈括的名声臭了,从此彻底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
    “沈括查访两浙时,发现了新法执行中有伤害普通自耕农等弊端。”
    “在三司使任上时,沈括上疏详述了新法的一些弊端,提出差役法和免役法的折中方案。”
    “因王安石于熙宁九年十月辞去宰相,而沈括的上疏在十一月份,由此给人落下反复小人的话柄。”
    “宰相吴充是保守派,问沈括免役法既然好,老百姓为何一直诋毁和反对它。”
    “沈括就说新法在施行中的确有一些弊端,于是被御史弹劾说是对役法的言行前后反复。”
    “沈括就被罢免了三司使,改任延州知州。”
    “到延州后,沈括亲自酌酒,令百姓中的清白子弟比赛骑马射箭,奖励能力超群者。”
    “百姓们激动喜悦,争相前往唯恐错过比赛。”
    “沈括又挑选能射穿箭靶、飞身上车的人千余名,将这些人都补充到中军,延州军队的声威一下就超过了其他州府。”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