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是告别。”
少年怔住,眼泪无声滑落。
幻象中的学校开始崩塌,孩童笑声转为哀嚎,灯光熄灭。天空的胶质膜剧烈波动,一道低沉的声音轰然响起:
>“你阻止不了宿命。
>他是容器,注定开启新纪元。
>拒绝我,等于拒绝所有亡者的希望!”
地面震动,无数藤蔓破土而出,缠绕向少年。洛渊猛然将铜片插入地面,绿光炸裂,形成一道屏障。
“我不是在拒绝希望。”他直视虚空,“我是在守护真实。虚假的团圆比孤独更残忍。”
藤蔓停滞一瞬,随即退却。那声音冷笑:“你以为你能代表他做决定?让他选。”
洛渊转向少年:“现在,轮到你了。你要成为门,还是守夜人?你要让亡者复活,还是让他们安息?”
少年跪倒在地,双手抱头,体内百千声音交叠嘶吼。母亲的呼唤、同学的哭喊、老师的叮嘱……如潮水般冲击他的意识。
良久,他抬起头,眼中已无迷茫。
“我选……告别。”他轻声说,“妈妈,对不起,我不能带你回来。但我答应你,我会好好活着,活得像你希望的那样。”
刹那间,天地寂静。
藤蔓枯萎,天空裂开一道缝隙,月光倾泻而下。废墟中升起无数光点,如萤火般盘旋上升,最终化作一场星雨,洒向远方。
少年的身体轻轻倒下,洛渊接住他,感受到一丝微弱却清晰的心跳。
“他醒了。”风衣男人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不知何时,他也进入了梦境边缘,站在石室外的阴影中。
“不,是他终于睡着了。”洛渊纠正,“这一次,是正常的睡眠。”
两人将少年抬出地窖时,天边已泛鱼肚白。村庄笼罩在薄雾中,静谧如初。然而,当第一缕阳光洒落村口老槐树时,异变突生??树干裂开,钻出一株心形叶片的植物,与小女孩后院那株如出一辙。紧接着,村中各处,屋顶、墙缝、井边,纷纷冒出同类植株,叶片泛着柔和绿光,脉络如血管般搏动。
“共生开始了。”风衣男人低语。
“不是入侵。”洛渊望着晨光中的绿意,“是回应。这片土地的创伤被听见了,于是‘心殿’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不再是吞噬,而是见证。”
当天下午,守梦者网络收到一条匿名上传的数据流,源自少年脑电波记录。分析显示,其深层意识中残留一段信息,被自动解码为文字:
>“我不是神,也不是怪物。
>我只是一个记得太多的人。
>如果你还愿意听,
>我可以把故事讲给你听。
>??守夜人?陈默”
与此同时,全球七位核心守梦者同时收到第二封溶水信,内容更新:
>“第九节点稳定,容器候选人转化为守夜人。
>初代印记活性降至42%,进入休眠周期。
>新增共鸣点:中国西南山区,建议派遣观察员。
>附言:春天确已开始。”
洛渊坐在返程飞机上,望着窗外云海翻涌,忽然感到左眼旧伤一阵温热。他闭目,竟在意识深处看见那棵《共感之树》??根须从人类脊椎延伸,缠绕成网,如今每一朵发光的花下,都多了一片新叶,脉络正是四川山村的地形图。
他取出日记,在空白页写下:
>“今天,一个孩子学会了告别。
>他没有成为神,也没有成为牺牲品。
>他只是说:我听见你们了。
>然后,他允许自己继续前行。
>
>这或许就是‘心殿’真正的意义??
>它不是要统治梦境,
>而是要提醒我们:
>每一次对痛苦的正视,
>都是一次重生的可能。
>
>我们无需战胜黑暗。
>只需学会在其中点亮一盏灯。”
笔尖停顿,他又补了一句:
>“下次见到孙女,告诉她:铜片埋得对。
>她种下的不是怪物,
>是未来的路标。”
飞机穿越云层,阳光洒落舷窗。
而在南美雨林深处,那位讲述“梦之祖传”的族长忽然抬头,望向天空。一道极光无声划过热带夜空,形状宛如手掌托起一颗种子。
他轻声对族人说:“守梦者笑了。大地开始记事。”
同一时刻,东京那位曾梦见高楼跃下的抑郁症康复者,在画室完成一幅新作:一名无脸男子蹲在废墟中,怀抱哭泣的少年,身后生长出万千绿枝,每一片叶子都映着不同人的脸??有老人、孩童、士兵、医生、流浪者……画名题为《共感之始》。
当晚,全球共有三百二十七人做了相似的梦:他们行走在一片新生的森林中,脚下泥土柔软,头顶星光低垂。一位老者坐在溪边,手持铜片,对他们说:
“你还想醒来吗?”
所有人都回答:“是。”
而当他们醒来,发现自己枕边多了一片心形绿叶,触手微温,仿佛仍在呼吸。
洛渊回到临海小屋时,已是深夜。他推开房门,发现桌上多了一只陶罐,里面插着一支枯枝??正是当年寄给科学家们的那种。枯枝顶端,竟萌出一点嫩芽,绿得刺眼。
他放下行李,静静注视那抹新绿,许久未语。
窗外,海浪依旧拍岸,节奏如心跳。茶杯中的水再次泛起涟漪,无风自动。
他知道,那不是地震。
那是千万个灵魂共同的呼吸。
也是“心殿”在说:我还在。
但我们,已经不怕了。
他走到窗前,取出一枚新的铜片,轻轻埋入后院泥土。动作缓慢而庄重,如同播种。
风拂过发梢,带来远方山脉的低语。
他低声自语:“下一个春分,该寄出第八十二批包裹了。”
然后转身进屋,点亮台灯,翻开一本空白笔记本。
第一页,他写下标题:
**《守梦手札?续篇》**
第二页,只有一句话:
>“这一次,让我们教世界如何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