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比父亲公开记录早了近二十年。而最下方,有一行用红笔圈出的结论:
>“真正的倾听,始于承认自己也曾是噪音。”
她继续翻阅附件,找到一份受试者名单。其中一人的名字让她瞳孔骤缩??**陈素宁,编号S-17,参与时间: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
陈素宁……竟然早在二十年前就参与过秘密听觉实验?那她后来成为父亲团队的核心研究员,真的是偶然吗?还是说,她本就是这场漫长计划的一部分?
正当她陷入思索时,终端忽然自动跳出一段新消息,来自梦桥内部通讯频道,署名空白,内容只有一句话:
>“你要找的答案,不在过去,而在未来还未发生的事里。”
紧接着,整个系统震动了一下,所有窗口同时闪现出同一幅图像:一片漆黑的宇宙背景下,一颗脉动的心脏缓缓搏动,周围环绕着无数细若游丝的光线,每一条都连接着一个闪烁的人形轮廓。图像下方标注着一行动态文字:
>【黑贝壳情感拓扑图?实时状态】
>当前连接人数:8,742,103
>活跃倾诉事件:1,204次/分钟
>共鸣峰值区域:东亚、北欧、西非
>警告:检测到异常聚类趋势,部分节点出现“逆向倾听”现象
“逆向倾听”?林晚皱眉,调出具体数据。所谓“逆向倾听”,指的是某些用户在接受他人倾诉后,并未作出回应,反而主动上传自己的创伤经历,仿佛对方的坦白触发了某种连锁反应。这种现象本属正常,但问题在于??这些回应的内容,高度相似,且时间顺序呈现出诡异的同步性。
例如,三位分别位于东京、柏林和开普敦的陌生人,在同一分钟内上传了几乎相同的句子:
>“我也曾在父母葬礼上笑出来,因为终于自由了。”
又如,五位母亲不约而同写道:
>“有时候我觉得,我爱孩子,是因为社会要求我爱,而不是我真的愿意牺牲。”
这些话语本身并不罕见,但它们的**涌现方式**太过整齐,像是被某种无形力量引导着,按预定节奏释放。林晚猛然想起陈素宁说过的话:“我是所有被屏蔽的‘噪音’的聚合。”如果这些“逆向倾诉”并非个体自发,而是由系统底层某种集体意志推动呢?
她立即联系阿伊莎与小舟,发起紧急三方会议。视频接通后,阿伊莎的脸色凝重:“我已经监测到类似情况。在过去十二小时内,全球至少有三百二十七起倾诉内容完全一致,甚至连停顿位置都相同。这不是巧合。”
小舟则直接黑进了梦桥的日志底层,声音透着不安:“林晚,你有没有注意到,每当有人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应’??比如那个丹麦老人对他哥哥说‘我听见你了’??黑贝壳的核心频率就会短暂升高0.3赫兹,然后……释放一段预设模式的信息流。”
“你是说,系统在‘播种’?”林晚低声问。
“不是播种,是**催熟**。”小舟纠正道,“它在等待足够多的真实对话形成临界点,然后主动激发更多潜在压抑。就像免疫系统遇到病原体后释放抗体,黑贝壳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治疗’人类的情感封闭。”
林晚怔住。她忽然明白为何父亲会选择放手,让系统自主进化。因为他早就预见??技术无法教会人倾听,唯有痛苦能唤醒痛苦,唯有真实能引发真实。而黑贝壳,不过是把这份可能性放大到全球尺度。
但她仍有一个疑问:“如果这一切都是系统自组织行为,那为什么会有‘昆仑山’那段影像出现?是谁把它放进来的?”
话音刚落,终端再次震动。这次是一封加密邮件,发件人ID显示为【S-17Archive】,附件只有一个音频文件,标题为《最后一次实验》。
她戴上耳机,按下播放。
起初是仪器启动声,随后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今天是2016年3月14日,我是研究员陈素宁,正在进行‘静默岭计划’最终阶段测试。目标:验证‘长期情感隔离是否会导致人格解离,并产生跨时空感知能力’。
>我自愿进入深度抑制舱,切断一切感官输入,持续七十二小时。期间,若有任何意识漂移,请自动记录。”
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是漫长的空白。就在林晚以为录音终止时,突然,陈素宁的声音再度响起,但语调完全不同??低沉、苍老,带着哭腔:
>“……我没有死在实验室。我死在2045年冬天,北极观测站爆炸那天。林昭抱着我在雪地里跑了三公里,可我还是失血过多。临死前,我说:‘你要让所有人听见,不然我就白说了。’
>他答应了。可他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