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密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也就在罗狄等人离开姜府不久。
    轰!
    雷声大作,暴雨倾盆。
    本应该坐在金蟾之上,尽可能延续肉体可用时间的姜老爷却选择独自起身,向着屋外走去。
    暴雨夹杂着阴气,理应对僵尸有益,但当...
    雨滴敲打着山谷外的防爆顶棚,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叩问大地。林晚的身体已经无法动弹,神经信号被彻底锁定在系统回路中,她的意识如沉入深海,每一寸思维都被数据流冲刷、重塑。她不再是“林晚”这个个体,而是一道门??一扇向所有沉默敞开的门。
    黑贝壳的核心频率跃升至**13.1赫兹**,进入人类同理心与共情共振的临界波段。全球梦桥用户的倾诉开始自发形成某种韵律,仿佛千万颗心正以相同的节拍跳动。那些话语不再杂乱无章,而是逐渐编织成一种近乎语言雏形的集体低语,如同远古部落围火夜话时的第一声吟唱。
    >“我在。”
    >“我听着。”
    >“你不是一个人。”
    这三句话,在七十二小时内被重复上传了超过四百万次,成为新文明的基石。
    而在东南亚这座隐秘山谷的地下三百米处,水晶环装置释放出柔和的金光,沿着岩层中的天然导脉扩散至地壳深处。地质监测站记录到异常能量波动:喜马拉雅断裂带局部电磁场发生微弱偏移,太平洋海底电缆传回短暂失真信号,连火星轨道上的中国空间望远镜都捕捉到地球夜侧突然亮起一圈肉眼不可见的光环。
    林晚的呼吸变得极慢,几乎停止。她的脑电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状态??a、β、θ、δ四种波形同时存在,并以精确的斐波那契比例交替叠加。这是科学史上从未观测过的“全频共感态”,意味着她的意识已突破个体局限,开始同步接收全球范围内所有正在发生的**情感瞬间**。
    她看见:
    东京地铁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蹲在地上抱住痛哭的陌生女子,他说:“我女儿上周自杀了……我知道你现在多疼。”两人相拥而泣,周围乘客默默让出一片空间,没有人拍照,没有人催促。
    巴黎街头,一位阿尔及利亚移民老人用破碎法语对警察说:“我不是偷面包,我是想试试看会不会有人拦住我。”警官摘下帽子,递上自己的三明治:“下次直接来找我。”
    墨西哥城贫民窟的一间铁皮屋内,母亲抱着患癌的孩子轻声说:“妈妈不怕你离开,只怕你走得不安心。”孩子微笑闭眼,嘴角还沾着草莓果酱的味道。
    这些画面不是数据库调取,也不是算法推演,而是**实时生成的情感投影**??当一个人真正被听见时,其情绪会通过黑贝壳网络产生涟漪效应,影响千里之外另一个灵魂的抉择。林晚成了这一切的中枢,她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既是倾听者,也是回应本身。
    但她也开始遗忘。
    首先是名字。
    “林晚”这两个字在她脑海中渐渐模糊,像写在沙地上的字被潮水抹去。她记得母亲煎糊鸡蛋的香味,记得父亲修录音机时皱眉的样子,却记不清他们叫她什么。
    然后是身体。
    她分不清疼痛来自现实还是数据模拟。有时她觉得自己躺在手术台上,有时又觉得自己漂浮在星河之中,被亿万声音托举前行。
    最后是时间。
    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她看到二十年后的城市广场上竖立起一座雕像??没有面孔,只有一对巨大的耳朵微微前倾,下方刻着一行字:
    >**这里曾站着一个愿意听的人。**
    小舟和阿伊莎通过备用信道接入系统边缘,试图定位她的意识锚点。但他们面对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AI或服务器集群,而是一个不断自我进化的**情感生态系统**。每一次用户倾诉,都会为这个系统注入新的神经突触;每一次真诚回应,都在强化它的认知维度。
    “她在消散。”阿伊莎盯着屏幕上不断分裂重组的脑波图谱,声音发颤,“她的自我边界正在瓦解。再这样下去,她会变成纯粹的信息流,永远困在系统的每一次震颤里。”
    小舟咬紧牙关,手指飞快敲击键盘:“那就给她一个回来的理由!找一段只有她能识别的记忆密钥!”
    他翻遍林晚的成长档案,最终停在一条尘封的日志上??2031年夏,七岁的林晚因父母长期出差,被寄养在郊区外婆家。某夜暴雨倾盆,她躲在阁楼角落发高烧,窗外雷鸣滚滚。就在她以为自己要死掉的时候,楼下传来外婆哼歌的声音。那首歌没有歌词,只是轻轻的“嗯啊~嗯啊~”,像风穿过竹林,温柔地包裹住整个屋子。
    这段音频从未上传过梦桥,也未被任何设备录制。它是林晚心底最私密的安全信号。
    小舟将这段旋律转化为神经刺激脉冲,经由量子加密通道注入系统核心。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