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24日,《烂片儿是怎么拍成的》票房成绩1800万,原时空首日拿了1500万的《集结号》,受到前者的影响,如今只拿了1000万出头,也算不错。
现在的冯裤子,在观众心目中的号召力,还是响当当的,毕竟,曾经那“贺岁档之王”的名头,不是白叫的。
至于《投名状》?
受到《烂片是怎么拍成的》和《集结号》前后夹击,再加上路人缘已经彻底崩盘,当日,只有可怜的20万票房!
后续的票房,也不用想了。
这部电影,也活不了几天了,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全面下映,院线和电影院又不是开善堂的。
原时空《投名状》的内地票房是亿,港岛票房是2750万。
至于其吹嘘的海外票房和版权,呵呵。
列一个数字就一目了然了,北美票房总计12.9万美刀。
既然不是功夫片,请来“功夫皇帝”又有什么用?
老美观众又不是傻子,压根儿不吃这一套!
如今,《投名状》就更惨了。
内地票房,最后撑死500来万,分到制片方手里,顶多180万。
就算再加上港岛和弯弯票房,还有海外版权啥的,都不够支付刘天王和金巨星的片酬。
本就奄奄一息的英黄,受此打击,更是雪上加霜。
寰亚影视,也得大亏一笔,回家舔砥伤口。
陈可欣,嗯,以后要是还有人敢找他拍商业片,那得是资深精神人才能干出来的事儿。
——
《投名状》的下场,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都看到了。
先说圈内。
很多内地影视公司的老板、投资人,心中曾经那份儿对港圈的盲目崇拜和信任,已经轰然崩塌了。
又是大卡司、大制作、大场面,又是赔的裤衩子都快没了。
这情况,跟上次的《情癫大圣》,上上次的《七剑》,简直一模一样。
港圈,还值得信任吗?
港圈的导演,还值得投资吗?
港圈的明星,还值得那么高的片酬吗?
港圈的那些人,以后还要惯着他们,把他们当祖宗供着吗?
这些问题,很现实,都被摆在了这些老板和投资人的面前。
由不得他们不去考虑。
——
至于圈外。
不知有多少观众,那从小就形成的,对港片的滤镜,哗啦啦,碎了一地。
尤其是几篇帖子,比如《细数千禧年后票房惨败的港片》、《走进港片:从繁荣到衰败》、《港圈七宗罪》、《港圈,你还要欺骗我们多久?》等在网上流传开来后。
很多观众,对于港片,对港圈的印象,都变了。
此时的港片,在观众看来,是新瓶装老酒,是换汤不换药,是粗制滥造,是刻意煽情,是无脑降智,是拙劣的模仿,是浮夸的搞笑。
港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跟烂片划上了等号,烂出了新境界,烂出了新花样。
此时的港圈,在观众心中,是不思进取,是态度敷衍,是趾高气昂,是狗眼看人,是坑蒙拐骗,是造成港片衰败的元凶,是阻碍国产电影发展的罪人!
——
就在观众纷纷抨击港片和港圈的时候,一场比《投名状》电影更精彩的好戏,上演了。
上次弄巧成拙的陈可欣,又联系了媒体,对着镜头,他再次流泪了,哭成了泪人。
先是一顿诚恳的道歉,为之前的态度不好,辱骂记者找理由找借口。
什么心情不好,感到焦躁,希望获取原谅之类,巴拉巴拉的。
然后,《投名状》为什么失败?
当然不是他这个导演的责任了。
那怪谁?
陈可欣学聪明了,知道有些人,他惹不起,不能惹,所以没提林一诚,没提星河影视,没提中影集团。
几个月前,还是“好朋友”、“好哥们儿”的李联杰,当然要负主要责任。
谁让他拿了1个亿的片酬呢?
谁让他根本没起到对得起片酬的作用呢?
既然李联杰拿了总投资额三分之一的高片酬,剧组其它方面自然要受到影响了。
在最后,陈可欣还隐晦指出了,李联杰在剧组耍大牌,改剧本,加戏份等诸多罪过。
好一口“陈式不粘锅”!——
见状,李联杰当然不干了。
老子当初降了2000万,只要了你1个亿,来友情帮你,你就这么对我?
于是,在李联杰的口中,陈可欣又成了最大的反派。
毫无导演能力,根本没有执导动作片的经验,不会拍打戏,掌控不了大场面,刚愎自用,不听劝阻,一意孤行……
另外,主演又不光是他一个人,凭什么都把责任推到他头上?
刘天王和金巨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