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71章:央妈的专访(终)!(4000字)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央妈这样的一个部门自带大格局。
    自然是知道这样的一个大规模的人力资源招募意味着什么。
    作为社会的蓄水池,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招募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要。
    但是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
    民营企业在高端人才招聘板块,招聘得太少了!
    基本上只是在一些低端的岗位上进行招募。
    而大部分的高端研发类的职位,都是集中在了华国的大学和研究院,以及部分的外资企业。
    民营企业代表着华国企业实力的上限,而国营企业则是代表了华国企业实力的下限。
    而外资企业的研发?
    最多只是给你搞一点边角料,根本就不可能真心帮你们国家进行产业升级!
    所以,重大基础性的,对远景帮助大的基础性的学科研发,还是由研究所和部分的央企和大学来进行比较靠谱。
    而应用性的学科,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很难完善!
    现在高瓴的出现,也是验证了这一观点。
    十多万的研发人员,帮助这家世界五百强中段的企业,在市场上攻城拔寨,这不是一家普通的研究所可以比的!
    “我们企业还有一点和其他企业很大的不同。”
    “那就是我们公司鼓励内部创业!”
    高怀钧继续补充道。
    企业内部创业的模式,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美丽国大行其道。
    如今,“内部创业模式”已经是美丽国硅谷创业公司必备内部制度,不过在华国却是新兴玩意儿。
    核心原因,还是华国很多企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平均,对于这种内部创业鼓励不到位的缘故。
    高瓴对于关键性的,高怀钧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攻坚,就是类似于内部公司的模式。
    你公关成功了,就会在某个具有护城河的领域给予这個团队成立子公司!
    并且还让该团队进行相关的控股和利益分配。
    内部创业的机制有利于进行产品和业务的创新。
    这是一个规模越做越大的公司所看重的!
    高怀钧懂得一些科技分支,但是也是粗的主干,但是一些细分支,比如人工智能下的各种小分支,还有算法的实现。
    自己都不太懂!
    甚至在后期别人会不会在细节忽悠你,你自个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分配利润给这些高新技术的攻坚小组,在高怀钧考虑清楚之后进行的第三次公司体制改革的最新方式。
    高瓴的这一大批研发人员,不可能完完全全,老老实实的呆在高瓴里头。
    肯定是会有部分离职出去创业。
    与其放他们出去,不如直接就在内部还没有出现山头文化之前进行整合。
    任何组织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都面临“大组织病”以及“大企业病”。
    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确实极其有挑战。
    像高瓴这种体量的公司,转型何其艰难,内部派系已经开始林立、官僚作风日趋严重、利益纠葛复杂……
    有人说高怀钧作妖,不是有各大bg和bu么?
    但是那些仍然是在高瓴体系内部纠缠之下的业务。
    而高怀钧如今给出的转型方案,说白了,就是二次创业。
    部分强势小组,有一两个做成了,就可能出一个bu,甚至进一步发展成bg!
    更重要的是,高瓴的业务群基本上是跟着国家发展规划做的。
    而这种BG,在高瓴的羽翼之下,比起普通的创业公司,发展自然快得多得多。
    大平台之下的助力,根本不是一家小公司可以比的!
    如果这次第三次业务调整成功了,那么高瓴就是华国的三桑。
    甚至,辐射力要更强。
    毕竟华国的的实力,不是寒国可以比的。
    这种影响力,比起单纯只做电子科技和汽车工业管线的业务,往往要高得多得多。
    高瓴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各大利益已经纠结在了一起,高怀钧需要把自己的触手,再往外释放出去!
    水军亦听了高怀钧这种强小组作战的思路,脑子里也是一愣一愣的。
    这玩意儿,管理线的实操,听起来太高端了。
    内部的管控和提升,在庞大的央妈集团工作的水军亦知道是非常难的。
    人一多,什么鸟都有,你真的不可能知道里头到底是怎么样的人等存在,这就需要非常高超的管理技巧。
    像高瓴这样,研发人员就十多万,再加上其他的工作人员,大几十万的员工。
    完全是央妈的员工加强版,想想就知道这样的管理难度大得可怕。
    想到这,水军亦不由得赞叹道,“高瓴能够雇佣大几十万的员工,提供大量的,在社会上拿得出手的工作岗位,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这点来说,高瓴也算是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