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全新的结构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有出现大幅度增长,但你多了个光甲航天,光甲航天背后的资金提供方同样是华国方面。
    相当于华国搞了两个实体来做航天这件事,这两个实体之间既能合作又能良性竞争。
    也正因如此,阿美利肯才认为自己也要培养NASA以外的民间商业航天机构,只是在培养SpaceX还是蓝色起源之间驴象各有说法。
    在参观完光甲航天这一次要搞的空间站设计之后,回去这帮专家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
    “莱特的设想非常伟大,这是堪比自由空间站的设计,如果它能够扩张的话,那么会比自由空间站还要更伟大。”
    “没错,只是唯一的疑点是,他们是否会像自由空间站一样突然就中止了。”
    “当然不会!”
    “为什么不会?当年的阿美利肯难道没有东大有钱吗?当年的阿美利肯在1991年之后可以说是控制了整个世界,但他们还是中止了自由空间站计划。
    当时如果自由空间站计划没有停止,我们早就去火星了!
    华国别说世界,他们离控制亚洲都还有很远一段距离。
    自由空间站会中止,凭什么光甲号不会,难道就凭操盘的是莱特吗?”
    “不是莱特,而是双方背后的支持力量,显然华国在这件事上有恒心得多。
    你能想象在航天这件事上如此有规划又如此能坚持吗?换做三十年前你能想象华国的航天事业比欧洲还要更辉煌吗?
    这差别在于,对于这类要长期坚持投入的航天项目,华国就是要比阿美利肯更有优势。
    我谨慎看好华国的项目。”
    “有莱特在背后操盘,我认为华国方面是会愿意给他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的。
    和三十年前对抗需要导致的太空竞赛比起来,这一次是地球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限,技术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人们需要开始对外探索,底层逻辑也存在差别。
    而且三十年前需要花五千亿美元,放到今天的技术背景下,我估计有个两千亿美元就够了。”
    “自由空间站是两千亿够了,可莱特的设想,光是49个舱段要是按照NASA的报价就有2500亿美元了。”
    “华国不用从阿美利肯处买,成本绝对没有这么高。”
    “但也低不到哪里去。”
    大家争论的重点放在,整个计划太宏伟,你到底能不能做到。
    经历过自由空间站无疾而终的老一辈学者们普遍持怀疑态度,反而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一代信心十足。
    “我也不怀疑华国的决心和莱特的能力,我倒是觉得这样的成本又高,建成之后也就49个舱段,按照每个舱段10名宇航员的话,也就490名宇航员。
    肯定不是每个舱段都适合住人,再打个五折的话也就能容纳两百人。
    和过去只能容纳十来个人的国际空间站比起来肯定要好得多。
    但它还是和太空城市有区别。
    我觉得真的要做,斯坦福面会更合适一些,按照开拓者号和复合动力火箭的发射成本,斯坦福环面建成效果会好得多。”
    斯坦福环面是建立在环形空间站的基础上。
    环形空间站这种结构最早出现在航天学者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和赫尔曼波托奇尼克的作品里,它的好处是这种形式的空间站利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模拟地球引力,从而避免空间站居民长期处于失重状态。
    后来冯布莱恩更是详细设计了环形空间站,也成为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太空形象。
    斯坦福的学者们在冯布莱恩的基础上再进了一步,他们详细设计了一个叫斯坦福环面的大型太空城市。
    它的底座中心是一面固定镜子,可将阳光反射到旋转的次镜环上。
    整个环的直径为1.8公里,能容纳一万人。它以每分钟一转的速度绕轴旋转,在环的内部产生0.9到1g的人工重力。
    阳光透过镜子系统照射到空间站内部。环形空间站的一部分用于农业,另一部分用于住房。空间站内部空间足够大,可以创造一个人造的生态系统。
    环与枢纽之间通过辐条走廊相连,专门用于人员和货物的流动。由于枢纽区域人工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将在这里安装固定模块,用作接收航天飞船的对接站,以及生产车间。
    “不,两者成本不一样,无论是运输舱段还是链接舱段都和过去建空间站没有两样,环形结构固定更是直接用月球土壤。
    但斯坦福环要用到的大型镜子,不仅组装困难,而且整个结构过去从来没有经过检验,你根本没有办法去估计整个花费。
    斯坦福环得在L5,而光甲号需要去的是L1。
    这是不同的概念。
    斯坦福环面唯一的好处只是它能住更多的人而已。”
    这里的L1和L5是指拉格朗日点,拉格朗日点会在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保持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
    地月系统中一共有5个拉格朗日点,其中L4和L5从来没有被人类航天器驻扎过。
    L1位于地球和月亮构成的直线上,L2在月球背面,在地球商看不到。
    华国在发射月球登陆器之前就先在L2上发射了一个鹊桥中继卫星,阿美利肯的韦伯望远镜也是在L2拉格朗日点。
    “但你要在太空中建造工业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人口。”
    “你忘了华国的机器人技术吗?”
    整个光甲航天的发射过程全程直播。
    不过发射本身没什么好看的,复合动力火箭的发射和传统火箭比起来看不到点火过程,你就只能看到火箭速度加快的过程,观赏性远不如传统火箭。
    等到火箭升天之后,它到底有没有成功进入L1,你是看不到的。
    这就导致直播间里的观众就没有几个讨论火箭发射,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其他事上。
    “太壮观了,这发射塔比同类燃料火箭的发射塔至少得高三倍。”
    “我很好奇一点,我们把L1先给占了,NASA怎么办?”
    过去无论是国际空间站还是天宫都没有发射到拉格朗日点上去。
    按照拉格朗日点的稳定性,国际空间站要是在那个位置上,还能再工作个五十年不成问题。
    也正因如此,所以NASA的规划就是要在L1建新的空间站,作为未来长期利用月球的中转站。
    “L1很大,容得下东西两边的空间站。”
    “很大倒是没错,可问题在于光甲航天的规划里是要建一个太空港的,NASA不要面子的吗?他们难道甘愿自己建的空间站比光甲号小?如果都建一样体积的空间站,L1不一定容得下两边。”
    “我想问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光甲号上安装武器把阿美利肯的空间站给打下来?要是他们敢发射上来的话。”
    “那不就成大毛的死星计划了吗?”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大毛设计了一个名为“极地-斯基夫”的无人轨道武器平台,该平台配备了激光武器,为的就是摧毁阿美利肯的卫星。当然结果失败了,没能发射成功。
    但如果光甲号能顺利入轨的话,在上面搞个激光武器绝对不成问题。
    “什么时候能出结果?怎么一片漆黑,这什么引阴间直播间啊。”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