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李建光的橄榄枝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如果许新文在打电话前就查了千度,那他就会知道现在跟自己打电话的是谁。
    李建光,国内艺术品画廊第一人,被无数艺术市场从业者称为“大哥”的存在,也是从中国艺术创作黄金时代走出来的商业领袖。
    如果真的了解到李建光这个人,就会意识到这也是一位逆天改命的隐藏大佬。
    李建光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开始的他并非从事艺术品行业,而是一位外企的员工。
    正逢经历90年代初国内艺术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不少外国人特地来中国购买艺术品,当时最为缺少的职业,就是会中英双语的艺术品经纪人。
    而刚好李建光满足了这个条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踏足这个行业,不到数年时间,全国第一家画廊就正式在京畿成立。
    在经历事业上的成功后,李建光却显得尤为低调,很少走到台前,而是作为艺术家们的幕后推手。
    包括王沂东、杨飞云、曹力、马路等国内最顶尖的一圈艺术家,与他都有或深或浅的联系。
    “艺术的潜力不容易被人看透,但艺术家的潜力却容易被人发掘。”
    作为中国画廊界和当代艺术市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李建光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几乎所有的阶段,也亲手缔造了无数艺术界的传奇。
    他恐怕是目前国内艺术品经纪人中能排进前五的大佬,能被李建光看中,不只是国内,甚至连国外的艺术界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许新文虽然不知道电话那边的人具体是谁,但他也能感受到对方应该是一位资深业界大牛。
    原因无他,对方的眼光确实很毒辣。
    要知道波普艺术被誉为美国20~21世纪最赚钱的艺术风格之一,作为该流派开创者的安迪·沃霍尔,一幅丝网印刷的《玛丽莲·梦露》(并非真品),都能拍出12亿的天价。
    而在这个波普艺术尚未兴起的时间线上,波普艺术唯一在公众面前展现的场合,大概就是许新文在直播间即兴创作的那短短几分钟。
    可即便如此,依旧是被李建光嗅到了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可以,那我们另外约个时间?正好我也希望能当面向您聊表谢意。”
    许新文有些意动,正好他也想做大波普艺术这块蛋糕,但很显然光凭他一個人还是不够的,为此他也需要寻觅一些可靠的合作伙伴。
    不管是愿意从事波普的艺术家也好,愿意炒作波普艺术的资本也罢,他都来者不拒。
    许新文合作的底线就是,一定要让波普艺术打上自己的标签,至少在前期,波普艺术的发展方向要由自己决定。
    与那些刚刚起步的青年艺术家不同,现在的许新文已经初步有自己选择合作者的资本。
    这也保证了日后,他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那就过两天,等你这边忙完了再联系我,现在给你打的就是我的私人电话。”
    李建光笑的很爽朗,很有一种行业大哥的洒脱感。
    “好,那我过两天再联系您。”
    两人又说了两句客套话,李建光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挂断了电话。
    李建光的办公室很大,给人的第一印象根本就不是一个房间,而是一间私人艺术品收藏室。
    墙壁很高也很长,室内的墙壁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摆放一件艺术品,皆是出自大师之手,甚至不乏千万级别的珍藏。
    而现在正对他办公桌的那面墙上,已经空出了一个位置。
    大小容纳一幅油画刚刚好。
    “老板,您看这样行不行?”
    助手将原来的作品撤了下来打包,然后朝李建光问道。
    “行,就先这样吧。”
    李建光点了点头,自打从事这个行业以来,他的私人收藏也与日俱增,目前至少有900多件,但能摆放在办公室里的,却只有很少一部分。
    “这个年轻人,倒是有点意思。”
    李建光把玩着手里的茶杯,从刚才和许新文的对话中,他倒是听出了点对方的想法。
    这个年轻人似乎已经开始给自己物色合作的对象了。
    有实力,又有头脑。
    光从这点来看,倒是有点出乎李建光的意料。
    “不过你就找吧,最后还得是找到我身上。”
    李建光笑的很有自信。
    作为行业的大哥,他的江湖地位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他的自信是有底气的,别人能给许新文的他都能给,别人给不了的他也能给。
    等到许新文出去找了一圈后才会发现,还是找他合作最划得来。
    “年轻人喜欢自己闯闯也没什么问题,谁还没有过热血的年纪。”
    这点李建光还是比较欣赏许新文的,因为他从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他清楚许新文的想法,无非就是自己先做出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