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七州共举,请封曹操为“韩公”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让翼德你来保管吧。”
    张飞挥了挥手:“俺是孟临的三叔,孟临是大将军长子的义弟。”
    “这要论亲疏,都是一家人。”
    “俺信大将军!”
    袁绍本就只是客气,听得张飞这般说,忙给郭图使了个眼色。
    郭图起身上前,将锦盒端到袁绍案桌前。
    小心翼翼的打开锦盒,袁绍取出了念想了好几年的传孤玉玺。
    抚摸着传国玉玺那“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刻字,袁绍只感觉浑身上下一阵清爽。
    待得酒宴结束。
    让郭图去安顿张飞孙乾以及驿馆的郭嘉曹丕后,袁绍带着传国玉玺回到了内院,仔细把玩。
    现在的袁绍,已经能理解袁术为什么要称帝了!
    天命在孤啊!
    这世界上,没几个人能拒绝传国玉玺的诱惑。
    如果有,那必然只有一个原因:实力不够!
    显然。
    袁绍不属于实力不够的一类。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出身、大汉大将军、邺侯、坐拥青冀幽并四州,带甲十余万,谋士百名,良将千员。
    这样的袁绍,有足够的实力贪享传国玉玺的诱惑。
    只是一想到要将传国玉玺送去许都,袁绍心中又非常的不舍。
    正烦恼间。
    亲卫入内禀报:“禀大将军,审统军和逄统军求见。”
    袁绍忙将传国玉玺藏进锦盒。
    不多时。
    审配和逄纪到来。
    叙礼后,两人言明了来意。
    原来是张飞在城门口大呼给袁绍送传国玉玺,将消息传到了审配和逄纪耳中。
    两人又听闻郭嘉和曹丕被冷落在驿馆,张飞和孙乾则被袁绍盛情招待,立即来到了大将军府前静候。
    如此大事,自然不能装不知道。
    毕竟。
    审配和逄纪是支持袁尚为袁氏嗣子的。
    袁绍得了传国玉玺后的想法,审配和逄纪也得及时了解。
    有备才能无患。
    见审配和逄纪都知道传国玉玺的事,袁绍也不再藏着掖着,再次取出传国玉玺。
    “张翼德将传国玉玺送给孤,是想让孤将传国玉玺送去许都,且请天子封孤为魏公。”
    袁绍言简意赅的陈述了张飞的来意。
    审配跟逄纪对视一眼,皆看到了心中的惊讶。
    “明公,此乃刘标嫁祸之计,不可不防。”审配凝声断言。
    逄纪也道:“我赞成正南的判断。”
    “听闻刘标两献传国玉玺求封王失败,如今将传国玉玺献给大将军,定是想挑拨明公跟曹操,他好当渔翁。”
    袁绍笑道:“勿忧。孤又岂会不明白刘标的用意?”
    “刘标虽然心存算计,但孤的确也想求一个魏公,只是顺势而为罢了。”
    “孤已经跟张翼德达成共识,以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七州的刺史州牧,再加上孤与刘标。”
    “同时上表天子,请天子论曹操的功绩,封曹操为韩公。”
    审配和逄纪都松了一口气。
    两人还真怕袁绍头脑一热就要让天子封魏公。
    王莽封公在前,篡位之举在后。
    这两百年来,外姓封公都成了禁忌了。
    可若先封曹操为“韩公”,那就不一样了。
    如果封袁绍为“魏公”是王莽之心,那么第一个封公且诸事不由刘协作主的曹操不就是活生生的王莽?
    审配想了想又问:“不知是谁献的此计?”
    袁绍不假思索:“公则劝孤,先请天子封曹操为韩公,张翼德又提出七州刺史州牧一同上书。”
    审配蹙眉:“张飞有勇无谋,不可能想得出这等谋略;定是刘标提前交代。”
    “明公,刘标先用嫁祸之计,后用共举之策,用意皆在挑拨明公和曹操争斗。”
    “不可小觑。”
    逄纪也道:“刘标如此积极促成明公和曹操封公,所求的必定是封王。”
    “如今刘标已经得了江东灭了孙权,刘备和吕布又情愿听刘标号令,若是再封刘标为王,刘标在徐荆扬三州的威望将无人能及。”
    “此乃大患。”
    袁绍不以为意:“封不封王,刘标在徐荆扬三州都有威望。”
    “孤坐镇河北,有黄河天险,只待孤当了魏公后,就可挑动曹操和刘标相争。”
    “届时,孤再伺机南征,以败曹操和刘标的功劳再请天子封王。”
    “之后再剿灭诸匪残余,孤就可让天子禅位。”
    “相较于你二人的担忧,孤更烦恼的是:这传国玉玺如何才能不送去许都,也能让天子封孤为公?”
    说到底。
    袁绍还是舍不得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的诱惑,不是能轻易抗拒的。
    审配和逄纪再次对视,内心都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