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告诸县民户书,刘公子竟有高祖之风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句话,就差点没让袁涣背过气去。
    袁涣瞪着双眼:“你要冒老夫的名,去给谁送信?”
    刘标满脸笑意:“当然是给曜卿公在陈国的旧识送信啊!”
    “久闻陈相骆俊,慷慨好施;陈国富强,多有余粮。”
    “我准备模仿曜卿公的笔迹,去向陈相哭哭穷。”
    “都是国相,又是旧识,陈相没理由不帮忙。”
    袁涣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刘公子,老夫会是那种给骆孝远去信哭穷的人吗?”
    刘标上前给袁涣按抚顺气:“曜卿公,别气啊!你以前只是陈国名仕,为了名仕的清名,自然不会给陈相去信哭穷。”
    “可你现在不一样了。你现在是彭城国的国相,彭城国三万民众的生死可都担在你的肩上了。”
    “只是去信哭穷,就能让陈相送来粮米。舍小名救万民,功在千秋,即便折损了一时的清名,又有何妨?”
    袁涣没好气地道:“你故意让老夫来当彭城相,是早就在打陈国粮米的主意了吧?”
    刘标连忙挥手:“曜卿公,你这可就冤枉我了!”
    “是温侯诚心恳请我,希望我说服家父,让曜卿公你来当这彭城相!”
    “真不是我故意让曜卿公你来当这彭城相的。”
    袁涣现在对刘标的话半个字儿都不信:“你以为老夫没跟温侯谈过?”
    “温侯说,他以前对老夫没什么印象。是刘公子你忽然举荐老夫去纪灵营中当说客,这才相中了老夫的才能。”
    “老夫临行前,刘使君也曾私下对老夫说:真正想谋划西楚的不是温侯,而是刘公子你,让老夫务必相助刘公子。”
    “你敢对着洛水发誓:向温侯举荐老夫去纪灵营中当说客以及温侯让老夫来当这彭城相之间,跟你没干系?”
    刘标哈哈一笑:“曜卿公,这对着洛水发誓就没这个必要了吧。这城外是泗水,我可以对着泗水发誓!”
    袁涣哼了一声:“只要你心中有洛水,何处不是洛水?”
    刘标摊手:“好吧,我承认!当初举荐曜卿公去纪灵营中当说客的时候,我的确是想引起温侯对曜卿公的关注。”
    “彭城国曾被曹操屠戮,民户极少。若要以彭城为基,立西楚之业,最缺的就是粮米。”
    “可我又不能凭空变出粮米来,那就只能坑蒙拐骗了。”
    袁涣又是一阵气咳:“以后别逢人就说,你是老夫的门生。老夫还没认你这个不守礼的门生。”
    刘标再次凑近给袁涣按抚顺气:“曜卿公,别急啊。我只是坑蒙拐骗,又不是烧杀抢掠。在德行上,我比曹操高了不知多少。”
    袁涣瞪眼:“你怎么不跟刘使君比?非得跟曹操比?是个人都比曹操有德行!”
    “曜卿公骂得好!曹操不当人子!”刘标高声称赞。
    袁涣顺过气来,伸出右手:“信拿来!”
    刘标身形一滞:“什么信?”
    袁涣伸手自刘标怀中取出书信:“故意将信露一半,还在老夫面前装无辜。刘使君实诚君子,怎么你就这么无赖。”
    刘标笑容不改:“或许,我有高祖之风。”
    袁涣无语。
    这想说高祖也是个无赖?
    扫了一眼书信内容,袁涣更无语了。
    刘标模仿的字迹有九分相似。
    只是这内容,让袁涣感到很羞耻!
    刘标的“哭穷”,还真是字面意思的“哭穷”!
    通篇文字,感情饱满,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袁涣”的苦楚,令人怆然泪下。
    最狠的是。
    这信上,竟真的有泪水风干的痕迹!
    刘标微笑自夸:“曜卿公,我这文采,可还入眼?”。
    “文采不错!”袁涣言不由衷,自己给自己顺气。
    老夫就不该来彭城!
    看到最后,袁涣愣了愣:“没署名?”
    刘标麻利的取出笔墨:“笔迹可以模仿,内容可以编造,署名肯定得曜卿公亲自来啊!”
    好家伙!
    笔墨都准备好了!
    这哪里是来迎接老夫的,这是专程在城门口等着老夫来署名的!
    若不是看在刘标初衷是救民,袁涣真不想在这令人羞耻的“哭穷书”上署名!
    “苟四,立功的时刻到了!”刘标向苟四招了招手。
    袁涣更惊:“你连送信的人都得用老夫的?”
    刘标笑容灿烂:“曜卿公,您,才是彭城相。我,只是个农都尉,用我的人不合适。”
    “更何况,苟四也是陈国人,这离家这么久了,总得给他个回家探亲祭祖的机会吧!”
    “苟四,带上两个兄弟,务必要将曜卿公的信,亲手交给陈相骆俊!”
    “记住,这信事关曜卿公的名声,比你的命都重要!”
    苟四心情激动,向袁涣郑重一礼:“小人定不会误了曜卿公的大事!”
    待得苟四离开,刘标这才拍了拍手:“都搞定了。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劝课农桑、休养生息了。”
    袁涣将气顺通畅,不想再跟刘标多扯。
    城还没进,先被刘标给气了个气血翻涌。
    袁涣忽然理解吕布提到刘标时那“咬牙切齿”的感受了。
    在跟侯谐交接了彭城相的印绶文书后,袁涣立即召来了府衙中的文武吏。
    袁涣以前就当过郡功曹,又在刘备麾下当了从事,对政务并不陌生。
    只是短短半日的时间,袁涣就将彭城国的政务给分配妥当。
    如今不到万户的彭城国,跟百里小县没什么区别。
    对袁涣而言,日常政务也就手到擒来。
    最麻烦的反而是秋种和缺粮少米的政务,而这最麻烦的政务也被刘标提前给部署了一半。
    也正因如此,袁涣才没对刘标的“哭穷信”计较太多。
    袁涣为政最重教育引导,不会盲目的施政一刀切,在分配了政务后,就带上刘标走访彭城和吕县境内的村落。
    刘标的《告诸县民户书》能否起效,是否需要因时制宜的改动,袁涣都需要走访才能得出结论。
    袁涣也有让刘标跟着实践感悟的用意。
    实践出真知。
    让读书人下乡体察民情,不仅仅是在知行合一,亦是在让读书人真正的明白:
    穷人,还有很多!
    不能自以为读了几年圣贤书,见了几个名仕富商,就觉得个个儿都衣食无忧、家有余粮了。
    这样的读书人,袁涣通常称呼其为:俗士。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