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周瑜断定道:“刘备交好吴郡士民,必会许诺好处;伯符可暗中打探,再将计就计,许以更优渥的好处。”
“只要刘备不能再拉拢吴郡士民,就只能退兵回徐州;伯符也能趁机得到吴郡士民的支持。”
周瑜打定主意。
刘备能拉拢,孙策难道就不能拉拢?
吴郡士民不选择孙策,难道还背井离乡的去徐州?
孙策想了想。
虽然对立场不坚定的吴郡士民很不满,但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周瑜的提议,让张昭、陈宫等人先去拜访吴县的名仕。
.....
陆家。
陆绩和陆议叔侄归来。
“右将军能得徐州众人心,又有下邳陈家举族归附,果然不愧是高祖之后。”
陆绩语气称赞,这用词也是巧妙。
虽然是汉室后裔,但汉室后裔织席贩履其实有损刘备的名声。
陆绩一句“高祖之后”,直接将刘备的出身给拔高了。
陆议亦是赞道:“昔日孙策宴请宾客,张昭、张纮、秦松等上宾,皆认为当下四海不泰平,需要用武力来平定各地。”
“唯有叔父以管夷吾在齐桓公麾下任相,九合诸侯,一统天下,不用兵车举例,又引用孔圣人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驳斥众人。”
“如今右将军虽然南征吴郡,但对吴郡士民秋毫无犯,比起孙策以武力征讨,更显仁德。”
“倘若从祖父尚在,定也会高赞右将军的仁德。”
“只可惜,我陆家受孙氏威慑,如今只能在吴县苟延残喘,有大仇不能报,有怨恨心里埋。”
想到陆康和族人的死,陆议心中难以释怀。
陆康有一腔报国之心,镇守庐江多年,又善待士民,连盗贼都对陆康感恩,却没有善终!
陆绩亦是郁郁。
作为陆康最小的儿子,陆绩不仅七岁就没了父亲,还得笑着脸去孙策的宴席上当宾客。
人生最委屈的事也莫过于此了。
“右将军说了,他不会在吴郡待太久,让我叔侄不可得罪孙策为族人添祸。若孙策问及,可向孙策献退右将军之策。”陆绩压低了声音。
这次去见刘备。
陆绩心中是很震撼的。
刘备不仅盛情款待了陆绩陆议叔侄,更是真心为陆家考虑,让陆家不要为了一时之气就给族人招惹祸事。
更是劝陆绩和陆议要以族人为重,只有先活下来才有实现胸中抱负壮志的资格。
不仅如此,刘备还告诉陆绩,让陆绩献策退兵。
问及原因时,刘备只言:昔日也是少年丧父,幸得族人接济才勉强活下来,不想让陆绩给族人平添祸事;本来也有退兵的心思,正好让陆绩立个功劳,今后在吴县也不用担心会被孙策加害。
年仅十二岁的陆绩,想到忧愤而死的陆康和惨遭厄运的族人,心中悲戚难当,当场就哭了。
同行拜访的陆议,亦是如此。
刘备的坦诚和示好,比起孙策强了不知多少倍!
陆议小声提醒:“叔父慎言,当心隔墙有耳。”
陆绩点头。
这事只有陆绩和陆议知道,若让小人偷听了去,那就是家族祸事了。
哪怕陆绩和陆议没有加害孙策的心思,只要被怀疑了,就是高岱的下场。
叔侄两人刚回不久。
人报张昭来访。
两人对视一眼,皆是面有惊骇。
“来得好快!我叔侄秘密出城去见刘备,竟被孙策觉察到了?”
“难怪右将军会劝叔父不可得罪孙策,看来早知我二人出城瞒不过孙策,自称有退兵之意让叔父献策退兵,恐怕也是右将军的不忍托词。”
陆议的猜测,让陆绩更感愧疚。
刘备在江口待得好好的,又没败绩,怎么可能有退兵之意?
更像是看到陆绩幼年丧父触及生情,怕陆绩回去受到孙策的加害,有了不忍心。
想到这里,陆绩不由一掌拍向桌子:“孙家之辱,来日必报!”
两叔侄寄人篱下,即便心中再忿忿,也得将愤怒掩埋在心。
不多时。
张昭入内。
陆绩和陆议热情迎接。
“子布公光临寒舍,有失远迎,还请恕我叔侄之罪。”陆绩虽然年幼,但礼数没少半分。
张昭回礼:“是我不请自来,叨扰陆贤侄了。”
寒暄一阵。
张昭话入正题:“陆贤侄去见刘备了?”
陆绩和陆议暗道果然如此。
陆绩面不改色:“不瞒子布公,我叔侄的确是去见右将军了。”
张昭闻言一叹:“陆贤侄何故如此不智啊?你二人这个时候去见刘备,让平南将军好生为难。”
陆绩故作惊讶:“子布公这是何意?我叔侄二人为了吴郡士民免遭战祸之苦,费劲了口舌才劝得右将军退兵,怎就不智了?”
张昭惊愕:“陆贤侄是去劝右将军退兵的?”
陆绩面色一变,拂袖而起:“子布公莫非以为我陆绩,是去向右将军献媚的人吗?”
“哼!吴郡战祸,本就因右将军和平南将军而起,平南将军又跟陆家有大仇,我本不愿去。”
“只因家父临终前告诫我:平南将军攻庐江,是受袁术指使,虽然有仇,但不可怪罪平南将军。”
“右将军的《檄扬州英豪雄杰文》中有一条,是替家父讨个公道,我若不去见右将军,岂不是坏了家父的名声?”
“没想到我陆绩一心劝战,在子布公眼中竟成了献媚的人。”
“我陆家寒舍简陋,招待不起子布公。”
“陆议,送客!”
陆议起身,看向张昭的脸色也极为不善:“子布公,陆家虽然没落了,但也不是谁都能羞辱的。”
“平南将军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陆绩和陆议一唱一和,惊得张昭连忙起身向陆绩赔罪:“陆贤侄,误会了,误会了!”
“方才言语若有冲撞处,还请陆贤侄海涵。”
“我这次来访,只因有小人在平南将军面前谗言构陷,平南将军喝斥了小人,又怕坊间传有流言。”
“特令我来告知陆贤侄:平南将军绝不会因为陆贤侄拜访刘备而恼怒问责。”
“不仅如此,平南将军还许诺,等陆议及冠后就可入府为令史,参掌议事之权。”
入府为令史且参掌议事之权,就相当于以后孙策要召集文武商议大事的时候,陆议也能参与。
这是在许诺陆绩,孙策会视陆家为亲信,不会再有加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