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鲁氏父子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777章鲁氏父子
    “鲁先生客气了,我们相互学习。”
    客套完后徐良直接道:“鲁总亲自登门拜访,想来一定有要事吧?”
    “徐先生快人快语,我就直言了。
    这次过来,主要有两件事。
    万向希望能收购德隆集团持有的华冠科技的股份,以及湘火炬的汽配业务。”
    目前华夏有两大汽配巨头。
    一个是万向,另一个就是湘火炬。
    万向的核心是万向节、减震器、传动轴和轴承。
    湘火炬的核心是火花塞、刹车系统、车灯车镜和齿轮。
    双方都有美国的营销渠道,都在国外汽车零配件市场布局,湘火炬的规模大一些,但盈利能力却不如万向。
    如果双方能合并,将缔造一个年收入近百亿,占据全国近半市场,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地位的汽配巨头。
    在拿到合金股份的尽调资料之前,徐良的计划也是把湘火炬的汽配业务卖给万向。
    强强联合,自己只做一个财务股东,分享万向钱潮股价上涨的收益。
    等时机合适了再卖掉。
    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前提,是自己手里没有一可以信任的,有能力的,对机械和汽配行业足够了解的人负责这块业务。
    但彭胜宇的出现,无疑给了他另外的选择。
    “鲁总,很抱歉。
    湘火炬是德隆实业资产的明珠,我之所以愿意承债式收购德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它。
    所以,我不可能把湘火炬汽配业务出售给任何人。”
    鲁冠秋眉头微皱。
    这可跟他从内阁了解到的消息不符。
    “徐总,万向对湘火炬汽配业务的收购是非常有诚意的,20亿华夏币,其中一半现金,一半为新公司的股权。”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鲁伟定也道:“徐先生,万向和湘火炬是华夏最大的汽配巨头之一,我们双方合并。
    不仅能占据华夏一半的汽配市场,而且还可以节省双方的管理成本,财务成本,物流成本等等,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
    这是合则两利的事。”
    徐良一笑,“万向和湘火炬的合并确实利大于弊,两位如果愿意的话,我也想收购万向。
    30亿华夏币,全现金,如何?”
    鲁氏父子沉默下来。
    他们丝毫不怀疑徐良能拿得出手30亿华夏币的现金,这笔钱对别人是巨款,但对于汉华而言,虽然不算九牛一毛,但也可以轻松拿出来。
    但他们不可能出售万向钱潮。
    这是鲁家的根基。
    “徐总真不打算出售湘火炬汽配业务?”鲁冠秋不甘心的问道。
    “没错。”
    看他神色坚定,心中失望的鲁冠秋迅速转移了话题。
    “那华冠科技呢?”
    说到华冠科技,就不得不说鲁氏的产业布局。
    世人都以为鲁冠秋是搞汽车的,事实上2005年的万向已经是一个庞大的财团了。
    除了以汽车零配件为主,以万向钱潮为核心的制造业务。
    万向也在积极布局金融行业,而操盘的就是‘少帅’鲁伟定。
    在其领导下,1995年通联资本前身鹏城通联投资有限公司成立。
    这家公司也成了类似德隆‘友联战略’的金融旗舰。
    在它的旗下有1996年成立的万向租赁。
    有1999年成立的万向期货。
    更有2000年成立的VC机构万向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同样在2002年,万向出资1.2亿元投资民生人寿,此后又进一步控股民生人寿。
    2004年,万向参股浙商银行。
    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收购和重组,万向在金融上布局越来越大。
    比起金融和汽车行业,万向很少为人所知的就是在农业上的投资。
    自称有“农民情结”的鲁冠秋,一直很青睐农业产业。
    上世纪70年代,他想在每个村办一个企业,结果失败了。
    80年代,搞立体农业,办农场,又失败了。
    90年代搞创汇农业,还是没成。
    对此,他的总结是:做任何事不能脱离环境,自己还要有这个能力。
    2000年后,羽翼丰满的万向开始采取收购兼并的方式,将资本投入到一家优质的企业,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将其培养成为上市公司。
    农业领域,第一家被万向选中培养的就是‘华冠科技’。
    2000年6月,万向集团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出资5225万元,从黑龙江华富集团手中受让华冠科技23.75%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02年9月,该企业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万向的投资实现增值。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万向的投资策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