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章 崛起的草根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没想到徐先生会住在这里?”
    看着车窗外春意勃发,一派生机的山间景色,杨守海笑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将来我赚够了钱,也找这么个地方建一栋别墅养老。”刘强西道。
    “只怕就算到时候赚够了钱,刘总也舍不得到手的权势。”
    “杨总这是有感而发啊。”
    “一时心生感慨罢了。毕竟是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哪个当爹的愿意放手?”
    刘强西笑道:“孩子大了总要放手,而且有时候放手才能获得更大的成长。”
    看了他一眼,杨守海没再说话。
    打了句机锋的两人也没再开口。
    车子绕过前面的转角,徐大老板恢弘的九龙峪山庄出现在两人面前。
    穿门而过,看着那拾阶而上,称得上波澜壮阔的建筑,第一次来的两人不由得心生惊叹。
    比这大的庄园他们见过。
    但层层递进,嵌入山体的庄园,他们还是第一次。
    两人的车子在前院广场上停下。
    李金玲看到他们下车后迎了上去。
    “刘总,邱总。”
    “李秘书。”
    双方打过招呼后。
    “请跟我来吧,徐先生在会客室等二位。”
    带着两人来到前院会客室。
    徐良放下手里的文件迎了上来。
    “杨总欢迎,欢迎。”
    看着迈步迎上来身材高大壮硕,虽然面带笑容,却无形中透出巨大压迫感的男人,杨守海下意识的保持了恭谨。
    “徐先生,能接到您的邀请登门拜访是我的荣幸。”
    “杨总客气了,请坐吧。”
    等三人分宾主落座,秘书奉上茶水后。
    徐良微笑道:“杨总,你的大名我可是久闻了。
    能在国外封锁,国内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带领研发团队研发出关键的‘吡啶’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杨总利在千秋。”
    被徐大佬夸奖,杨守海脸上也不由得露出骄傲。
    “您客气,我这点微末功劳远远比不上徐先生带领鸿蒙,击败国外互联网公司对华夏互联网企业的围攻;带领汉华在国际金融市场纵横捭阖,捍卫华夏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来的更大。”
    一番友好的商业互吹后。
    “杨总,有了‘吡啶’的关键生产技术,红太阳将成为华夏农药领域毫无疑问的第一。
    而我们德农集团目前已经在晋冀鲁豫四省拥有近2000家直营农资店,超过4000家冠名店,未来两年,这个数量还会翻一倍。
    德农的目标是未来五年内成为拥有一万家农资直营店,营销网络覆盖整个华夏的农资巨头。
    成为国内农资领域霸主。
    如果红太阳加入,将凭借我们德农的农资分销平台,覆盖全国,彻底把同类产品全部挤出去。
    这是合则两利的事情。”
    杨守海平静道:“徐先生,如果有人让您卖掉鸿蒙或者汉华,您愿意吗?”
    “愿意,只要他能拿出让我心动的条件。”
    杨守海:“……”
    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徐良端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
    “杨总,这些年我在全球商界闯荡,悟出来最大的一条真理就是:任何东西都有价值。”
    “恐怕要让您失望了,红太阳是我毕生的心血,我绝对不会卖。”
    杨守海语气坚定。
    “杨总,我非常敬佩那些肯在研发上投入精力和金钱,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也是我愿意亲自来跟杨总谈的原因。
    其实如果单纯只是收购红太阳的话,根本不需要经过你,我也能达到目的。
    人才难得。
    我尊重你,但也希望你能尊重我!”
    杨守海脸色瞬间变了。
    他虽然是红太阳的创始人,但并不是红太阳集团的控股股东。
    具体原因,还要从头说起。
    1989年4月18日,高淳农药分装厂成立。
    人没几个,正&科级下海创业的杨守海是厂长,三个干部和二十多个民工。
    钱也没多少,五千块也是借来的。
    地方就是租来的几间破厂房。
    窘迫、狼狈。
    国内大多数民企创业的时候基本都是这个情况。
    业务方面,说是分装,实际上还真是分装。
    主要是将买来的大桶农药溶剂分装成小瓶,适合农民购买使用的产品进行销售。
    全是手工活。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八十年代,很多人就是依靠类似的简单生产起家。
    杨守海初战告捷。
    1990年,金陵市高淳农药化工厂成立。
    此时的业务也由简单分装进了一步――加工。
    当然也很简单。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