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把控力度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是华夏文明,不能没有儒家,但更不能只有儒家。
    儒家必须存在于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当中,但绝不能单独存在。
    既然如此,那刘荣需要把控的尺度,就相对比较好拿捏了。
    ——在不灭绝儒家的基础、大前提下,放开手脚使劲儿打压!
    反正儒家‘有教无类’,有庞大的底层民众基本盘,堪称华夏学术界绝无仅有的史诗级抗压王。
    只要刘荣不直接派军队搞种族灭绝,儒家就不会灭亡。
    当然,这也只是单从‘压制儒家’的角度考虑,才得出的片面结论。
    若只考虑华夏学术、思想界的健康,那刘荣最应该做的,固然是对儒家秉承‘反正打不死,就往死里打’的原则。
    但从其他角度综合考虑,刘荣对儒家的打压,也不可能完全放开手脚、完全无限制压制。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儒家之所以是史诗级抗压王,之所以能以庞大的底层民众作为基本盘,‘有教无类’,近乎来者不拒,还仅仅是其一。
    是个人就能做儒生,不需要身份、地位、财富支撑,固然是底层民众选择儒家的重要原因,却并非唯一原因。
    除了儒家‘有教无类’之外,底层民众选择儒家的另外一个大前提,便是选择儒家,并非没有前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74章把控力度(第2/2页)
    民众为何读书?
    什么丰富思想、积累知识——说白了,都是说给贵族老爷们听的话。
    对于底层民众而言,知识也好,武力也罢,最终归宿都不外乎那一句: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学算术有什么用?
    在后世可以做会计,可以做金融,在这个时代,则是为了给某位富商或贵族做账房先生;
    学书法有什么用?
    在后世可能是为了陶冶情操,亦或是多学一门特长,而在这个时代,则是上限为官做吏,下限替人写信、抄录。
    说一千道一万——算术也好,书法也罢,匠术也好,武学也罢;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世间的一切技能,对于底层民众而言,都不外乎一门‘生计’,不外乎一项讨生活的手段。
    而一个底层农户家庭,能支撑一个男丁劳力脱产读书从文,显然也不是为了显摆家族基因,亦或是为家族注入文学氛围;
    对底层农户而言,一个男丁的价值,是极其巨大的!
    在这个世代,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经济状况的农户家庭,必然是因为家中,有了一个或多个溢出的壮劳力。
    同样的道理——在短时间内破败,甚至直接破产为佃农的农户家庭,也必然是因为家中,少了一个能扛起大梁的男丁。
    事实上,在如今汉室,很多农户家庭的生存,往往都寄托于一个壮年劳力身上。
    好比一个青年,结婚生子,过上了一家四、五口,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那这个青年,便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壮劳力。
    等过些年,孩子们长大了——尤其是一个或两个儿子,能在天地间搭把手了,这个家庭就等于多出了一到两个壮劳力;
    在儿子长成,到儿子分门别户,娶妻生子的这段时间,这个家庭享受着多出的劳动力,家庭状况必然会得到好转。
    ——且不说能不能奔小康,至少作为顶梁柱的父亲,不用那么劳累了。
    而在儿子们娶妻生子,分门别户,父亲又步入中年,气力每况日下后,这个家庭就要进入低谷期。
    溢出的劳动力没了;
    本有的劳动力,也已经不再是‘壮劳力’,而是进入了‘老弱’的范畴。
    这样的家庭,若是儿子们不成器,无力赡养父母,那最终大概率会比较凄惨。
    所以在民间,子女分家之后,大儿子并不会分家出去,而是直接留在家中,继承父母绝大多数家产的同时,直接肩负起父母的赡养义务。
    事实上,别说这两千多年前的汉室了——便是后世新时代的乡村,也同样有类似‘谁家男丁多,谁家就嗓门大、不好惹’的说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农户家庭,非但愿意让一个原本可以下地种田、补贴家用的壮劳力部位家庭做贡献,甚至还承担起这个壮劳力的读书费用及日常生活——这笔投资且不说风险大不大,至少投入极高!
    尤其对于底层农户而言,将一个原本的潜在壮劳力,投资为一个成败不明的读书人,性质完全不亚于在赌桌上梭哈。
    能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农户,所图显然也不会小。
    ——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是最基本的底线!
    至于这个读书人培养出来后,如何反哺培养出自己的家庭,就看这个‘读书人’能走多远,能走哪条路了。
    能做官自然最好。
    实在不行,给大人物做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