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老朱:弱宋? 狗都不学!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真正的治本之道!
    光是这几个字都足以让两人疯狂了!
    毕竟,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标。
    两人,一个是大明的开国皇帝。
    另一个,则是大明的太平储君。
    不管是谁,都跟饱学鸿儒们交流过无数次治国之道了。
    这里所谓的饱学鸿儒,不是只会空谈,不懂实践的读书人。
    是那种真正有本事的先生,譬如朱升、刘基、李善长,乃至于宋濂等等。
    这些人,遍览史书,又经历了元末明初的时代变迁、朝代更替。
    从治世到乱世,再从乱世到治世的经历,让他们的学问和眼界都极为高明。
    也因此,他们对于土地兼并的认知,同样十分清醒和深刻。
    平日里在跟老朱父子交流的时候,也经常提醒他们要加强对土地兼并的管控,防止重蹈前朝覆辙。
    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
    朱家父子也会向这些人请教,到底该如何防止土地兼并。
    然而,正如老朱后来所做的那些事情。
    都只能延缓土地兼并,却根本无法治本!
    而那些先生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能告诉老朱的建议,甚至还不如今日朱檀提出来的几个建议来得好。
    这也让朱元璋和朱标都曾经生出过一种绝望的心思。
    这天下,无论怎样防微杜渐,走到尽头,终归是要亡的。
    老朱为此疯狂地修了一遍又一遍皇明祖训,同时,还对大明的百姓进行了极端的人身控制!
    譬如户籍制度、里甲制度、路引制度、海禁政策.
    户籍制度规定了百姓父辈从事什么工作,下一代也要继续从事什么工作。
    种地代代种地、制盐的代代制盐、做工匠的一直做工匠、当兵的永远当兵。
    这就是带着一种天真的理想,指望百姓们的结构始终不发生变化,以此来阻止王朝周期律的生效。
    再譬如里甲制度,每110户为一‘里’,每一里由男丁最多的10户出人担任‘里长’,其余100户为编为十‘甲’,每甲10户。十甲为保,设保长。
    严密的基层治理和连坐制度,让各地都不敢收留异乡人,也不会容忍邻居们的不法之事,同样是为了维护基层稳定。
    路引制度和海禁政策的执行,就是为了限制百姓的人身自由。
    历朝历代,土地兼并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出现大批活不下去的流民。
    他们手里没有土地,劳力又养不活自己,最终,这些流民就会成为整个王朝的掘墓人!
    朱元璋作为元朝的掘墓人,自然十分清楚流民的威力,所以,也在这上面严防死守。
    但是,尽管制度设计已经严格到近乎变态了。
    朱元璋心里还是清楚。
    这天底下再完美的制度,也需要执行才有用!
    他不会天真到以为设计好一切,就可保大明万世太平!
    相反。
    他越是设计出层层制度,越是焦虑未来一旦奸邪横行,子孙不孝可怎么办!
    这已经在前朝的无数次实践中被反复证明了!
    土地兼并,百姓破产,狼烟四起,天下大乱.
    这个千百年难以被打破的死循环,始终像个大石头似的,压在老朱心头!
    现在。
    朱檀一开口,却说可以治本!
    这简直让老朱无法相信!
    但随着朱檀给出几条高明至极的建议后。
    老朱心里又生出了几分期待。
    万一。
    老十真的没有吹牛呢?
    朱标作为太子,跟老朱的想法差不多。
    甚至朱标还在心中暗暗祈祷,十弟这一次一定要靠谱啊.
    若是真的可以打破土地兼并的魔咒,未来,大明的前途不可限量!
    自己说不定可以成为比肩唐太宗一流的存在!
    如此也算对得起父皇期待!
    当然,朱标可能不知道,历史上的太宗,多多少少都有些问题.
    譬如汉太宗汉文帝,藩王出身,“诸吕之乱”后即位,得到皇位全靠捡漏。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就不用说了,弑兄杀弟、逼父退位。
    宋太宗赵匡义,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明太宗更不必提,后来都被不肖子孙改庙号为成祖了。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同样存在不小的争议,主要是有不少人认为多尔衮才是努尔哈赤指定的接班人。
    可能朱标就是因为继承皇位太没有争议,不符合做太宗的条件,所以才最终导致英年早逝,无缘皇位
    朱檀被两人的反应吓了一跳。
    原本他觉得已经给老朱和大哥上过一课了,前面讲了那么多东西,他们应该少一点激动,多一分沉稳了。
    谁能想到,现在看起来讲得越多,两人反而越兴奋越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