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卅九章 石灰吟(下)求推荐收藏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历史上,都说是唐太宗开了科举,但实际上,在隋朝就有了科举制度。(全文字小說閱讀盡在全本小说网文學網)隋文帝为压制关东门阀和关陇贵族,试图自民间招揽人才。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是隋朝官员,如今是长葛县令。说起来,房玄龄是官宦子弟,但论出身,也是卑品。
    他年少时非常聪慧,十八岁就中了进士。
    郑言庆在读唐史的时候,曾认真的看过房玄龄传,更知道房玄龄的父亲,是一个好官。
    房彦谦后来做到了郡司马,掌管军事。
    当他从长葛离开的时候,长葛县的百姓不忍他离去,沿途挽留,后来还立碑纪念。
    言庆重生前几年,这块石碑在长葛出土。
    所以言庆对房玄龄的父亲做过了解,于是开口说:“我还听人说,房先生的父亲房大人,曾说过: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言庆甚为敬佩。”
    这句话一出口,房玄龄动容了!
    他可以把言庆之前的话,当作恭维。但是刚才这一番话,房彦谦的确是对他说过。
    至于怎么流传出去?
    房玄龄不清楚。
    可言庆此举,无疑是表达出了他足够的敬意。这敬意并非是对他,而是对他的父亲。
    也就是说,言庆此前的惊异,也不是因为房玄龄,是因为房彦谦。
    “言庆小弟过誉了,家父的确是如此告诫我等,却不想小弟居然也知道。”
    看得出,房玄龄对他的父亲,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言庆心里一动,计上心来。
    “小子得知老大人有此言时,亦深敬佩之。
    闲暇之余,曾做有一诗,只因苦无引荐之人,无从呈现。今日大兄既然驾临寒舍,小弟还请大兄将这首诗,转呈于老大人,不知可否?”
    房玄龄,再一次动容了!
    说实在话,他并不是很看得起言庆,总觉得言庆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名气,固然有其才华在其中,但更多的,则是郑家的吹捧。试想,一个小孩子,能有多少才气?
    偏偏被郑家吹得天花乱坠,总让人心里不舒服。
    他今日来,也是耐不住杜如晦一旁的絮叨,想着过来坐一坐,和言庆见一面就走。
    哪知道,人家竟要为他父亲献诗。
    若是房玄龄提前通知过,那言庆很有可能作弊。
    可今日他过来,根本没有任何通知,完全是杜如晦为主。去洛阳郑府的时候,甚至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这作弊自然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眼前这个小子,是真的对他父亲敬佩。再说了,以他父亲的官职,还真不可能引得郑家人来作弊呢。
    不管言庆这首诗,是好是坏,房玄龄对言庆的感官,那是噌噌直窜。
    “还请公子赐教。”
    人家给他老子献诗,房玄龄自然要改变对言庆的称呼。
    “爷爷,烦劳您让人取纸笔来。”
    杜如晦惊讶的站在一旁,连连点头:“言庆快快写来,我来为你研墨。”
    郑世安不明白,言庆为何如此看重房玄龄。
    不过,他也想看看,自家这孙儿,究竟妖孽到何种地步。于是命人取来笔墨纸砚,不等下人动手,房玄龄恭敬上前,为言庆铺开纸张;杜如晦挽袖子上前研墨,而徐世绩则在一旁捧笔而立。
    好家伙!
    这若是传扬出去,可真是一场美谈啊……
    言庆并没有意识到,他此刻做的事情,在后世会引起多么巨大的轰动。两个名相,一个战神!
    言庆走上前,从徐世绩手中接过了毛笔。
    他沉吟片刻,提笔书写: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杜如晦和房玄龄在一旁轻轻吟出,相视一眼,连连点头。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无耻就无耻些吧,这首本是明代名臣于谦所做的《石灰吟》,就这样提前出现了。
    于谦用以自喻的诗,若放在房彦谦身上,倒也妥帖。
    同样都是品格高贵之人,只是房彦谦的运气,显然没有于谦好。以至于后世人只知房玄龄,而不知房彦谦。言庆也不知道,这首诗会给房彦谦带来怎样的命运?
    不过房玄龄却是激动不已,连连点头。
    待言庆写完,他立刻上前,一揖到地:“家父常言,世无知己。今日拜公子吟诗……我,我,我代家父感激。”
    “房大哥,您这是何必。”
    言庆只是为了提前和房玄龄拉近一下感情,所以才盗窃了这一首诗。
    他不懂房玄龄为何如此激动,是因为他完全忘记了,他如今响彻在外的‘鹅公子’之名。
    以言庆今日这一首诗,房彦谦想不出名都难了。
    甚至很有可能,他因为这一首诗,而入得圣人之眼。
    这让房玄龄,又如何不为之感动呢?
    杜如晦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