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文学的传承!被铭记于历史的作家!他是中国文坛的英雄!4k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竟然能写出《活着》这种堪称是苦难文学顶峰之作的悲情作品?
    此刻,北大遥感楼教室。
    北大文学社社长柳石蕾,看着眼前江海这一副忍俊不禁的模样,顿时就陷入了良久的沉思:
    “这,真的是我想象当中的那位江海老师吗.”
    毫无疑问,《活着》这本先锋纪实文学读物,一定会在中国文坛历史,乃至是世界文学历史上——
    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别说在文坛衰落的现在,哪怕就是在神仙打架、才人辈出的民国时期,这本书也一定配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是,不得不说.
    你真的是很难把这本号称苦难文学巅峰之作的作品,和眼前这位一脸和善,满脸笑容的年轻人联系起来?
    眼前的年轻人——
    乐观。
    和蔼。
    热情洋溢。
    《活着》这本苦难文学巅峰之作——
    痛苦。
    悲情。
    痛哭流涕。
    一位态度如此之积极向上的作家,竟然能写出如此的悲壮痛苦的苦难纪实文学?
    也不知道为什么,看着江海这副乐呵呵的模样,柳石蕾没理由的就联想到一幕情景.
    书房内,江海在写作之时,一脸兴奋的开始动笔:
    “把这个写死。”
    “把那个写死。”
    “把他们全都写死嘿嘿嘿嘿”
    图书馆,读者们在阅读之时,情不自禁痛苦流涕:
    “他死了?”
    “她也死了?”
    “怎么全都死了?”
    “呜呜呜呜,这个作者怎么能这么狠”
    作家,在写书之时,笑的这么大声。
    读者,在阅读之际,哭的这么伤心?
    “这个江海.”
    “真就把悲伤留给读者快乐留给自己?”
    包反差的啊.
    很显然,对江海这样一位被载入教科书的作家,大家在疑惑的同时,又对他感到无比之好奇:
    “有评论家说,您和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相似,都是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来讽刺当前这个支离破碎的社会.”
    “对于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江海一乐,当即就给予这种说法否定:
    “鲁迅,那是学院派,我特么就是赤脚医生.”
    “我哪能和鲁迅比?”
    “我也配和鲁迅比?”
    也有学生尝试着就江海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
    “江海老师,我注意到从《老人与海》开始,包括你现在写的这本《活着》,你的文字叙述风格貌似都极其的简洁,当然也可以称之为一针见血,在写作的时候,你究竟是怎么样做到.”
    “用最简洁的文字,刻画出最震撼人心的情节?”
    为什么评论家都在赞扬我的文字精炼?
    听闻这番叙述,江海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随后抬起头来,一脸淡定的望向眼前这位同学:
    “因为,我认识的字少”
    现如今的中国,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校训。
    就比方说清华大学。
    清华的校训,是1914年梁启超先生在清华演讲有关于“君子”的讨论时提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要求清华学生一定要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就如同梁启超先生所说:“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要求清华学子一定要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正如同梁启超先生曾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正是基于梁启超先生提出的这两句诫言,令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大字,成为了清华的校训,并延续至今。
    校训,对于每所高校来说,代表了高校寄予学生成才们的期盼。
    每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校训.
    但全中国唯独有一所学校例外!
    这座学校就是北大!
    北大的立校根本,是蔡元培校长在创建之初,所提出的一句话: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先生认为,任何的警示名言都有一定是时代性和局限性。
    一百年前,我们提倡儒家经典,要尊重儒家文化。
    一百年后,如果儒家文化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那么这则校训或者说名言警句,是否还有遵循的必要?
    秉持着将北大创办为百年高校的理念,从北大建校之初,蔡先生就在坚持一个理念——
    没有校训就是最好的校训!
    所谓校训,应该随着时代的变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