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零二章 明式的计算机内核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于普通人而言,这东西现在不能完整的输入文章,只能输入按键上有的那些字,也就是用于控制计算机的命令字。
    除非是只用键盘上的那一百多个汉字来写文章。
    而计算机实验室的工匠们,就是在用这一百多个汉字写的文章。
    看上去像是把文言文再次提炼,放弃所有累赘元素,只取用几个骨干字。
    一眼看上去全是类似这样的内容:
    “取元,名甲,令〇,加十,累十,示。”
    意思就是给一个数字0加上10,并且累积加10次,最后输出结果。
    在工匠们看来,这其实是个计算安排。
    但是在朱简烜看来,这东西高度类似于前世的汇编语言,除了机器码之外最底层的计算机程序语言。
    如果将汇编语言的单个命令替换成单个汉字,会非常接近自己看到的东西。
    再按照工匠们的格式去写,那就更加类似了。
    所以,大明工匠们写出来的这玩意儿,其实就是大明本土形成的计算机程序语言。
    水平也已经达到汇编语言的级别。
    看上去还是中文汉字形式的,但实际上这东西并不是什么汉语。
    当然更不是英文、拉丁文或者其他任何人类语言。
    因为编程、程序、计算机代码,这些行业内所展示的各种符号,不是社会学概念上的语言文字。
    他们些这些东西的时候,也不是像写文章那样去描述想法。
    而是将功能、符号、数字等元素,按照明确的逻辑关系互相组合起来,直接构建出一套“计算计划”。
    每个字母、每个符号,他们的意义都是高度特化的,都是被程序算法本身明确指定的。
    理论上讲,不需要去解读其中的各种符号在人类语言中的意思。
    代码中的英文单词,可以和实际的功能完全不相干,如果懒得取名就用数字编号来表示也可以。
    只是那样要凭说明文件来确定命令功能,凭操作人员硬记某个编号的具体功能。
    那样操作起来当然非常的难受,所以人们会本能的将这些功能与含义接近的词汇绑定在一起。
    至于绑定到特定的英文单词上,还是绑定到特定的汉字上,在逻辑上没有本质区别。
    计算机本质上是一大片灯泡,只能用每个灯泡的开关状态来表示信息。
    所以对于计算机而言,它能够认读和接受的信息,从来就不是人类说的加、减、乘、除,循环,输出。
    也不是程序语言中的add、mov、or、not。
    而是有规律排列的一组开关命令,实际上是“开开开开关关关开”这样的东西,对应是否开启或者关闭自己特定灯泡。
    计算机操作者,要将人类想要做的事情,与这些开关序列对应起来。
    朱简烜前世的编程之所以是英文的,只是因为最早的程序员他们日常说话用英文。
    他们将addition简化为add,再将add对应到一组开关指令,再将这个对应关系写入机器。
    然后他们就能用add控制机器做加法运算了。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将键盘上的两个键的二进制信号,对应到a、d两个字母上。
    告诉机器自己按下那两个键,就是输入了a、d两个字母。
    他们之所以这么干,仅仅是因为他们平时用英文。
    后世汉字编程不受重视,没有专业的人员去开发维护,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不是因为汉语编程效率低,也不是英文编程效率高。
    根本原因只是英文符号抢了先。
    中文使用者接触计算机的时候,使用英文符号的程序语言体系已经高度成熟了,没有必要从无到有的另外搞一套体系了。
    继续用英文符号更加方便多国合作。
    这其实类似于马屁股的宽度决定了马车宽度,进而决定了宽度火车轨道标准宽度的事情。
    一个先发的成功者,使用了某个特定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标准,后继者在没有巨大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不会主动去改变这种不影响功能的标准。
    本质上是程序员不需要去重复造轮子的问题。
    朱简烜身边的这些工匠,平时说话写文章都是用汉字,自然也不会大费周折的去搞拉丁文编程。
    他们现在就直接把加、减这些汉字都写到键盘上了。
    还是单按键直通指令模式,现在的运行效率比拉丁文或者英文汇编效率更高。
    如果用前世的键盘这样搞,却不会有这种的好效果。
    因为那时候典型的键盘都是英文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底层代码全都是用英文完成的。
    只有专门设计一块中文键盘,同时还要完全按照类似大明工匠的逻辑,从无到有的构建一套汉字计算机软硬件体系。
    朱简烜对现在大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