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卫清他们颇合眼缘,还是给出了个主意:“你们要不想排队等着,那还有一个法子,就是找掮客,买那些厂坊工人带人的名额,就是听说,现在一个带人名额都涨快到十两银子了!你们想买,还得快点去,我瞅着等鞑子快打到咱们淮安,这价钱还要往上涨呐!”
卫清听了,暗暗盘算着,若是此时拿钱去买名额,自家的钱倒是紧紧巴巴够了,可这一下子就将家底给花没了,那去了海外还怎么过?
他暗暗叹息,知道此时只剩下一条路,去找方临,本来不想麻烦方临的,可眼下这情况实在是没别的法子了。
这日下午,方家门前,卫清一大家子来到,自称是方家故人、旧识,请门房通传,门房却是不肯,只让留下姓名、地址,说是若所说为真,后续自会联系。
——这也不是门房故意为难,实在是,自方家发达后,也确实有一些没有自知之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过来攀亲戚,让人烦不胜烦。
卫清听闻叹气,没想到如今方家门槛已是如此之高,仓促还进不去,只能打算先将自家安顿下来,后续再走一步、看一看。
说来也巧,就在他们就要离开,方父出门,看到卫清感觉眼熟,细细瞧着认了出来:“卫大人?”
早前些年,方家还多有回小和村过年,每次回去,到了海宁县城,必会去卫清家拜访,送上一份礼物,故而方父是认识卫清的……不过,自从十年前,小和村举村迁移了海外,方家就没再回去过了,有些年头没见卫清,对方模样也确实稍有些变化,这才没能一眼认出来。
“可不敢称卫大人,再说,我如今已辞了差事,不在官府做事……方老哥若是不嫌弃,像以前一样叫我一声老弟就是。”
“那我就托大了,对了,临子前几日才派人去请卫老弟一家过来,怎么这么快就到了,也没见护送的人?哦,是我失礼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走,进去说。”
这次有方父带着,进门自然不是问题,一行人来到会客厅。
经过一番信息交流,都是明白了,大概是卫清一大家子自行提早出发,和方临派去接应的人错过了。
“出海名额,这不是难事,我给给卫老弟家安排最近一趟的船队,去了海外,待遇对照厂坊的工人,分配田地……”
这事情方父就可以做主。
卫清一大家子听了都是惊喜,甚至有种惊喜过度、堪称惊吓的感觉,因为按照厂坊工人的待遇分田,男丁一百亩,妇孺八十亩,还都是上好的水田,他们二十多口人去了海外,能分到将近两千亩田地,这几乎一下子就成了地主。
他们不知道的是,海外南洋基地那边开拓很快,土地并不缺少,如今不再大手笔分田,只是因为过了最初那段急缺人手、要靠土地吸引人的阶段,同时,不好无功而赏,让移民失去进取心而已。
“对了,怎么不见方大人?”
“这……临子有事,出门去了。”方父自然知道方临行踪,却不太好说。
卫清在衙门几十年,察言观色的本领自是一流,立刻识趣地转移话题,不再询问。
一番相谈愉快,方父挽留他们吃午饭。
卫家的人颇有教养,主人家动过筷子的菜他们才夹,只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过仍可见对这丰盛饭菜的惊喜、喜欢,吃得极香。
“让方老哥见笑了,实在是……家里许久没吃过这么好的了。”卫清惭愧说道:“前些年……”
原来,当初因为方临在侯知县面前给他站台,让他在县衙又进了两步,不过在侯知县升迁离开后,就又是停滞了,他这人倒也没有太大的进取心,如此也满足了,在衙门不招惹是非,安心拿着俸禄,小日子过得也不错。
若是说在方临给卫清站台前,他家的家境,逢年过节、一月半月,能吃上一顿肉;那等后来升迁两步后,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顿肉……这般惬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十年前,那时候崇祥帝登基改革,大夏渐渐乱了,卫家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五年前,卫清在县衙,俸禄开始欠发、少发,县里市面上的东西也不那么丰富了,日子开始有些紧巴;近来一二年,家中都不讲究什么吃好,粗米饭能够吃饱,都不错了,就这,生活水平仍是海宁县城中顶尖的一批。
卫清一家的生活水平变化,背后反映着时代变迁,只能说,个人、家庭的幸福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和国家境况息息相关。
不仅是卫清,还有其他接应名单中的人,在向着淮安赶来。
葛崇从徐州出发,此时已到了宿迁——此人就是当初方临一家去京城路上,在徐州遇到那个因为两位阔佬争风吃醋、遭遇池鱼之殃落水之人,那个反儒教、将孔孟之道说成万恶之源的名士,好书、好美食、将自家小院打造得清幽雅致,如神仙一般的人物。
像是卫清家一样,他也是没有碰到方临派去接应的人,提前南下,带着大半生的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