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余村概况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如果说要把我们现在的国家分成两个阶段,就是解放前和解放后;要是把解放后分成两个阶段可能就是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要在一个人身上分成两个阶段,自然是出生前和出生后,如果一定把出生后分成两个阶段,很多人是读书前或者工作后,很多人是结婚前结婚后,最近10多年来很多的家庭,总结以往的生活,主要划分成拆迁前和拆迁后两个阶段。而如今,三余村拆迁的机会终于来临了。虽然晚了些但是毕竟是来了,何况由于房地产的走势大致是上行的,所以拆迁补偿基本上也是水涨船高,晚点还是相对划算的。
    三余村几个组农田都比较少,尤其是房思建所在的这个组。所以当年村民组长在安排宅基地的时候是非常严苛,屋前屋后只有200多平方米。后来很多人家向河边驳坡借地,多的搞到400平方米。隔壁村人家宅基地屋前屋后加起来都有一亩多,再往边远农村去,屋前屋后两亩都是有的。但是三余村八组一组这块,因为地少人多,改革开放以来,好几个单位征用了河边的土地盖了仓库。加上村民经济条件好转,盖房的人多了起来。而那时候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比较普遍,每个孩子分家都要一个宅基地,显然需求是旺盛的。已经有的再加上预留的宅基地,占到全村民小组土地大概有三分之一了,口粮田是根本就养不活自己村民小组的人,所幸的是一部分人去了土地工(土地换工作的工人,下文有详细介绍),拿了工资,吃的低价供应粮,所以温饱问题可以用钱解决。但是刚刚经历过温饱难继的日子,村干部未雨绸缪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是完全有理由这么做。
    因为村干部的忧患意识,所以原则上一亩地安排了三个宅基地,18米长,12米宽。这个宅基地其实是非常小的,现在看要是几户人家集中盖房,规划好了也可以盖出精致的房子。但是在那个时候,只能盖三五间十多平米的房子。径深4米,走廊一米多屋后留一米,屋前只有五六米了,是很小的院子,所以前面人家盖房就不能盖太高,不然后面人家就晒不到太阳,就不要说盖楼房了。更何况那个时候可以盖个瓦房就很不错了,之前二三十年,农村生活就和一潭死水没有分别,哪里想到未来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十几年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这个安排在土地紧张的情况下,也不能说是坏事,可以说是符合实际情况作出的利于长远发展的规划。必须以多留土地防止饿肚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当时也不知道以后的发展可以都有条件盖楼房。所以这样的规划为以后的发展也埋下了隐患,也为邻里关系的和谐减了不少分。
    范见平是房思建小学时候的同学,现在是村里的村书记,想做事,但是因为城角落的局限,大点的工业项目很多办不了,想搞农业项目也因为没有什么地,而且郊区的农民保地意识强,为干不出什么大成绩,就感觉是一直浑浑噩噩的混日子。总觉得要是在远乡就好了。远乡很多人家都不愿意种地,觉得种地收入低、加上苦和累,要是在那样的地方做个干部可能比较容易出成绩。但其实,远乡不想种地的工作农民也未必好做,现在污染的行业,随便搬哪里都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招商引资,也不是说地价便宜就可以,自然要考虑交通运输,劳动力的充沛情况来决定。只能说各有各的难处。这天下没有好做的工作。
    由于如泰运河的阻隔,就好像是县城的长江,把这里分成了江南和江北。隔河发展还真就不一样,而现在两个村民小组的拆迁让他心动,趁着拆迁可以做出点成绩。在年纪还不大的时候可以升上一级,到镇里、区里搞个位置,提升一步,人生也许境遇就大不相同了。
    拆迁这种事情,遇到的会百般抵制,没有碰倒的是踮脚翘盼,就好像绣球砸到头上总得装出扭扭捏捏半推半就。做工作是难上加难,要是一个地块遇到会“搞事”的几个人,弄几个钉子户,这样的人比例多了根本就没有办法做。
    这次的项目叫做水绘河畔,概念是因为附近有明末清初名士冒辟疆和秦淮歌姬董小宛的故居,国家4A景区的水绘园,加上靠近水绘园的如泰河两岸发展都不怎么好,所以准备一起开发,项目是金城开发区领导费了好大的努力才引进的。最近房产调控,不要说这个县级小城,就是大城市也有些疲软,正是限制房价的时候。所以金城开发区是比较重视,开会先简单通报了情况。也大致宣传了拆迁政策。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拆迁完成,既缩短了开发周期,也显示自己的能力,一个也为了老百姓早点安居乐业做贡献,可以说是三赢的事情。
    范见平做三余村书记有两三年了,之前的书记因为经济问题给留置半个月,虽然没有坐牢,但是私下传来传去的问题不少,不然也不会双开了。算起来范见平和老书记陆德华还是远方亲戚。他到三余村里很多事情还是倚仗陆德华站稳脚跟,毕竟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有足够的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