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楼诗雨回国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两年了,两套房子。装修了一套,已经住进去两年了。但是因为楼诗雨最近三年半也没有回家,家的新房对于楼诗雨也是完全陌生的。
    房思建说:“开过年,房子拆迁后就把婚结了,也不能等我家拿新房了。等拿新房你就人老珠黄了,结婚的时候人家还以为是二婚呢!哈哈哈哈!
    房思建说到二婚,忍不住哈哈笑起来接着说:“这以后,房子有了,车子有了,老婆也有了……”
    楼诗雨说:“就你这破车,也想迎娶我吗?彩礼准备得咋样了?我妈的要求你达到了没有?”
    房思建说:“你这老大不小了,也就是我这样的老光棍愿意可怜你收留你。不然谁要你!还要彩礼……我听你妈的语气啊,现在没其他要求,要求你回家了,我
    楼诗雨:“切,你早说我就在新加坡不回来了,那边的追我的排老长队了!”
    正说话间,到了苏通大桥,楼诗雨感叹苏通大桥的雄伟,那年出国的时候苏通大桥还没有开通,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没有苏通大桥、江阴大桥的时候,南通客运货运过江都是轮渡,之后有了江阴大桥,如皋和南通出发上海的客运汽车(包括车站的大巴),都是上宁启高速往西经过江阴大桥过江绕一圈到江南的沪宁高速往东,货运因为限重的原因,大多还是走轮渡,而苏通大桥通了之后,轮渡越发萧条了。短短几年,没有想到现在过江这么方便了!
    房思建说:“也没怎么方便。刚才去机场的时候还堵了可能有半小时,让我急得不行,我怕你先到了,机场冷,你给冻着了。幸亏没有堵死。很快就通了,要是这江上再造几座桥就好了!”
    过了苏通大桥,到家就快了,其实如皋到本来就机场也没多远,过了长江就剩下六七十公里,房思建提议:“我们从九华下高速,去镇上吃个饭,然后带你去看如皋最大,南通地区最老的白果树!反正几年没回来,也不急于一两个小时。”
    吃完饭,在这个暖阳懒散的下午,房思建和楼诗雨一起来到九华赵园小学来看这棵号称一千三百年的银杏。
    银杏是长三角很普通的树种,在以花木销售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地方,每年有数以十万计的大大小小的银杏树去装点了别处的景致。而惟独这一棵树,因为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树龄被国人冠为“树中之王”,据说在国内植物学界也有“华东第一树”的美誉。树高近30米,胸径近8米,需五个成人方能合抱。树根都延伸到了几十米外,很大范围的地面,都是或隐或现的根须像嶙峋的石块,这样发达根系可能南方榕树会很普遍的这样沿着石坡蜿蜒前进,但这长三角这块确实很是罕见。这棵银杏树现在成了如皋市的城市名片和无声的形象代言。
    两个人立在树下,仰望光秃秃的树干,苍劲有力,斑驳的树皮。刻着些许模糊的名字。以前的说法,常常得病的孩子,就寄名到这个银杏树下,认银杏树做妈,起个乳名叫做“白果”,就会得到大树的庇佑。而现在因为大家知道古树的珍贵,再不忍划刻攀折。还在旁边建起银杏亭,供人烧香祈福。大家觉得,千年的古树,总是有些灵气的。一千三百年的广见博闻,总该给人一些心理安慰。很多祈福的红黄相间的布条,迎风飘扬。
    因为是冬天,看不到绿叶葱茏,遒劲的枝干,有稀稀拉拉几片还没有凋落的黄叶微微晃动,多了些许悲怆苍凉的气氛。房思建忽然感慨:一千多年来多少代人在这树下经过?或为温饱奔走的,到此可以遮风避雨,或为追逐名利经过的承荫纳凉,古树又亲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亲见了多少兵荒马乱、荣辱盛衰、悲欢离合?这片大地,又曾经长过多少银杏?建过多少屋宇?那些银杏也许早就做了家具砧板,又毁坏腐朽之后成了柴火复归大地。也许给贩卖到都市庭院做了点缀,又或许在旅游胜地也成了风景,成了打卡网红。那些屋宇也早拆了新建,建了又拆。一千三百年来没有改变的,就剩下这棵树,见证着这片大地的历史。
    也许那位先人种植的时候,不过是为了能给后代一片绿荫的,留给子孙一份家业的!据说银杏树也叫公孙树的原因就是它成材晚,爷爷种了,到孙子辈才可以受益。如今树的种植者不可考,树的合法受益者也不可考了。但是我感谢那个爷爷种植了,幸亏他的孙子也没有想砍了它。他孙子的孙子也还是留下了它。让这两个年轻人可以看到一千多年前的生命,成了这片土地最大的财富,成了这片土地千百年不间断唯一的见证。
    房思建看着眼前这棵巨树,不由得想起苏轼的《凌虚台记》里的句子,高声朗诵起来:“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楼诗雨笑道:哎,一棵树引得你大发感慨!凌虚台不足以存世,银杏树也未必可以存世,我们的房子也不会存世,我们终究也有一天,终究还是会灰飞烟灭的,没有什么可以存世!只不过存世时间长久和短暂而已。有朝闻道夕死可矣,有夏虫不可以语冰,时间长短意义大小有时候也不成正比。
    房思建又继续对楼诗雨说:“想想现在很多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花了多少不该花的钱?就像拆了我们的房子,又花多少不该花的钱,而那些房子还不如这棵树,这树肯定会比我们的拆迁了的房子,甚至以后安置的新盖的房子,还要久远地存在这大地上,真是让人感慨!我们为什么不能建可以长久存在的房子,不能拥有一栋自己长久可以传世的小院子,可以为后世遮风避雨?!为什么世世代代老百姓这点愿望这么难实现!”有时候想想文章合为时而著,感慨也为景而发,发发感慨之后,房思建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到,拆迁也是权宜之计,能不能寻求一个稍微长久之计呢?而这样的愿望梦想越来越强烈!但是也觉得失望和焦虑越严重,确实是难以实现的愿望和梦想!
    但是可以代表本地形象的不过是千年前的一棵无意种植的树而已!而想想现在的那些形象工程,不要说千年之后,即便是百年之后还可以见到吗!?”房思建从车里拿出两根红色的祈福布条,字是之前写好的,攀爬一点,系在一个稍小的枝干上,迎风飘曳。见证着这两个年轻人美好的这个下午、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