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汉俄:置地条约与高加索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从未见过,吃过,用过的商品。
    毕竟亚美尼亚是一个内陆地区,还是在高加索这样的山区,道路本来就不怎么通畅,像自行车这样已经普及世界岛产品,甚至都不怎么多,毕竟奥斯曼帝国内部的“税收”可不少。
    而像手表这种汉国也才慢慢普及的“奢侈品”,更是可望不可及。
    汉国人,或者说汉国军人,对于亚美尼亚人来说,就像一个见过世面的“海龟”,和一个几十年没有出过村的少妇,这个少妇天然对天天路过家门口,“英姿飒爽”,诗书才情的少年郎感兴趣。
    当然,对于那些土耳其人来说,也算是个好事,毕竟有了亚美尼亚美女的“献祭”。
    这帮汉国大兵,也不会“祸害”自己人了不是。
    而在几十公里外的一处山头上,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炮战。
    轰轰!!
    几枚五十五毫米炮弹砸在对面的山头,对面的俄军也开始还击。
    最后,几轮炮击之后,大家零伤亡,这种地形打仗,除非大打,小打基本就是捉迷藏。
    看谁捉到谁!!
    对于汉国军队来说,高加索本来就不是主要战略方向,再加上这里离英国人太近,基本不可能有过多的接触,所以本质上,还是“混日子”。
    就向军部打来电报:
    “高加索事,拖住即可,无需用功!!”
    既然是拖,那就是怎么浪费时间怎么来。
    像这种节省时间,又节省弹药的做法,受到了汉国军队的热烈欢迎。
    目前驻扎在高加索的汉军在补充了一部分日本兵后,大概还有一万四千人。
    这一万四千人,基本保持“零伤亡”,以及每天上千枚炮弹的消耗。
    之所以要保持消耗,一是因为运回国更贵,二是因为这是奥斯曼人买单。
    奥斯曼帝国,别看大成这样,家底还是很厚的,每年的财政收入,放在全世界也是前五的水平。
    当炮战结束,完成“工作”的炮兵,伸了伸懒腰,随后便开始撤炮,这除了架设火炮,最累的工作。
    而当火炮收理好后,几个穿着麻布衣服,棕色头发的少年跑了过来,伸手要糖吃。
    看着这几个“车臣”少年,炮兵队长的嘴巴“扯了扯”,最后掏出几个“蓝猫”奶糖,给了这几个为他们通风报信的小鬼。
    接过奶糖的少年,高兴的喊了声蹩脚的“谢谢”,最后便跑了,就像他们来的时候一样。
    当火炮被骡子拉下山头后,绕了不知道几里的山路,回到了他们的驻地,一个亚美尼亚的村落。
    之所以不去车臣那边,还是因为车臣人不老实,总是想要他们的“好处”。
    上次有几个车臣“大胡子”,拦住他们,希望他们卖炮。
    最后在“呵斥”与“威胁”,下,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但是车臣人不靠谱的印象却深入了人心,以至于现在很多部队听说今天的向导是车臣人,都留一手,毕竟这帮家伙实在太野了。
    在高加索这片地区,不缺能打的民族,但像车臣人这样骑马持刀,到处“耍”的民族,却不是很多见。
    这帮人说好听点是山地民族,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一群山匪。
    对于这些“不老实”的山匪,汉军的做法一直就是“强硬”。
    毕竟这帮家伙有限的大脑,也只能听的见这些。
    …………
    夜里,高加索的天气逐渐转凉,不复白天的温暖,而是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就像这里的山脉一样,“孤寂”“荒芜”。
    篝火下,亚美尼亚少女戴着花帽,跳着裙舞,惹的那些汉兵纷纷“赞美”。
    炮队的吴队长是个三十五岁的中年男人,这个年龄还是个队长,营长就是头了。
    吴队长靠在大树下,看着对面的那些年轻男女,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好似在怀念自己的青春。
    对于这个小山村,一开始他们不是很适应,毕竟这次征兵主要是西海岸,这里有很多大城市,这帮城里人,可是很难接受没有自来水,用旱厕的生活。
    好在大家都是“玩命”的,倒是不在乎这些小节。
    但是高加索地区贫苦还是惊呆了这些“城市年轻人”,对于他们,没有自来水,没有抽水马桶,也就算了,毕竟这里是山区。
    但是连物资都缺乏,甚至出现香烟在当地算是“硬通货”的情况。
    虽然很夸张,但这就是高加索,这里是交通不便的山区,不是平原,这里的一包茶叶卖几倍,毫不夸张。
    在这里,汉军的年轻人,真正感受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有电报,没有戏剧院,没有公园,没有漫画,没有高楼大厦。
    甚至连胶鞋都算宝的地方,这种地方,让汉国年轻人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毕竟在他们的印象中,人生来便是如此。
    怎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