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2012年12月7日,星期五。
    离《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开机还有3天。
    确实是已经到了最极限的进组日子。
    “92.3磅!”
    看着秤上面跳出来的数字,一旁的朱颜曼兹脸上顿时露出了一...
    雪落了一整夜,清晨时分才渐渐停歇。林默在工作室的沙发上醒来,身上盖着陈屿不知何时搭上的毛毯。窗外天色灰白,积雪压弯了梧桐枝,偶尔“啪”地一声断裂,惊起几只栖在树梢的麻雀。他坐起身,头还有些沉,昨夜梦里全是张桂兰的声音,一遍遍哼着《我的祖国》,调子走得很远,却温柔得像风拂过耳畔。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殡仪馆打来的通知:张桂兰的骨灰已正式转入长期寄存区,编号B-17,可随时祭拜。
    他洗了把脸,换上一件深灰色大衣,出门时顺手带上了那封母亲的信。地铁站空荡,车厢里人不多,几个老人裹着厚棉衣低头刷手机,一个穿校服的女孩靠着玻璃窗打盹,书包滑到膝盖上。林默望着窗外飞掠的隧道壁影,忽然想起自己十八岁那年也是这样坐着地铁去艺考。那时他还怨恨母亲的缺席,以为那是冷漠,是放弃,是她对自己梦想的否定。如今才懂,有些爱藏得太深,深到连承受的人都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回头看见它静静燃烧的痕迹。
    殡仪馆坐落在城郊山脚下,建筑低矮肃穆,外墙贴着浅灰色瓷砖,院子里种了一排松树,积雪覆在针叶上,像披着银霜。前台工作人员见他出示寄存证,点了点头:“张桂兰女士的格位在二楼东侧追思廊,B区十七号。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开放祭扫,香烛请在门口领取。”
    他拾级而上,走廊极静,只有脚步声轻轻回荡。两侧墙上嵌着无数小格,每个格前都放着一张照片、一束干花或一张字条。有人写着“亲爱的妈妈,我又升职了”,有人贴着全家福,角落里还夹着孩子画的蜡笔太阳。林默走得缓慢,目光一一扫过那些名字??他们曾是谁的父亲、妻子、学生、战友?如今只剩下一个编号,一段记忆,和某个还在为他们流泪的人。
    B-17前,他停下。
    照片是夕阳居时期拍的,张桂兰穿着那件墨绿色旗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笑得眼睛弯成月牙。下面摆着一只陶瓷小碗,里面盛着几颗水果糖,是他上次来时留下的。他蹲下身,从包里取出一只新折的千纸鹤,翅膀用的是母亲信纸的背面。他没说话,只是将纸鹤轻轻放在碗边,又点燃三支香,插进香炉。
    “张阿姨,”他终于开口,声音轻得几乎被寂静吞没,“我昨天梦见您了。您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林秀芬阿姨给您剥橘子,您说‘这丫头手巧’。然后您抬头看见我,招手让我过去,问我:‘片子做完了吗?’”
    他顿了顿,眼眶发热。
    “我告诉您,做完了。没人看也没关系,但它一直在。就像您说的,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当过主角,可他们的故事,比所有电影都真。”
    香烟袅袅升起,在冷空气中扭成细丝。他盯着那缕青烟,仿佛能看见它飘向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带着话语,带着思念,带着十年护工日记里没写完的夜晚。
    下楼时,他在出口处遇见一位中年女人,正抱着相框发呆。相框里是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笑容灿烂,左胸别着“志愿者”徽章。林默认出那是去年疫情中殉职的一名医护志愿者,新闻报导过他的事迹。
    女人低声对工作人员说:“我想捐一笔钱,设个奖学金,专门给护理专业的贫困生……他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别怕脏,别怕累,有人等着你伸手。’”
    林默站在不远处听着,忽然掏出手机,打开邮箱,新建一封邮件,收件人是市老龄办项目负责人。
    >您好:
    >
    >我想补充“记忆守护者”基金的服务范围。建议增设一项“临终陪伴培训计划”,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提供基础心理疏导、沟通技巧与安宁疗护知识培训。经费可从纪录片版权收益中划拨。
    >
    >这些人不需要成为专家,只需要学会一件事:如何安静地坐在一个即将离去的人身边,不打断他的回忆,不纠正他的错乱,只是握着他的手,说一句“我在”。
    >
    >正如一位老人曾对我说:“我不是忘了世界,我只是选择了另一个世界继续等。”
    >
    >此致
    >林默
    发送后,他走出殡仪馆,阳光破云而出,雪面反射出刺目光芒。他眯起眼,掏出录音笔,按下播放键??那是张桂兰最后一次清醒时的录音,林秀芬偷偷录下的:
    “……老周啊,今天院里来了个新护士,长得真像咱们闺女小时候。我跟她说了好多话,她说都记下了。你放心,我没惹她烦。我还给她煮了姜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