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死马当活马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也不是一只猫。你是想告诉这个世界:有些人明明在发光,却被所有人当成灰尘。”
    年轻人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
    良久,他哽咽道:“我一直怕……怕别人说我矫情,说我写的东西没人看。”
    “那就写到有人看为止。”林默声音不高,却像钉子一样扎进人心,“你以为《归途》一开始就被看好?平台说你名气不够,观众看不懂沉重题材,连投资方都想撤资。可苏婉坚持,李导坚持,我也坚持。因为我们知道,这片子里有真东西。”
    他站起身,从书柜深处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递给顾辰:“这是我二十年前写的第一个剧本,叫《路灯下的早餐铺》。讲一个卖煎饼的大叔,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只为给夜归人留一口热乎饭。投了三十七家剧组,全被退了回来。有人说‘太土’,有人说‘没冲突’,还有人笑我:‘谁关心一个煎饼摊?’”
    “可就在上周,有个年轻导演联系我,说想把它拍成电影。理由是??‘现在太多人饿着心活着,我们需要那样的早餐铺。’”
    顾辰双手接过信封,指尖都在颤。
    “所以别怕平凡。”林默坐回椅子上,目光温和,“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天才,缺的是愿意俯身看清普通人的眼睛。你要做的,不是写出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是让那些沉默的人,被听见一次。”
    那天晚上,顾辰离开时抱着两样东西:一本签了名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以及那个装着他人生第一个剧本的信封。
    林默送他到门口,看着年轻人一步步走远,背影融入暮色,忽然觉得,仿佛看到了二十岁的自己。
    第二天清晨,他接到李砚电话:“《孤舟》美术组定了几个外景地,浙江舟山的老渔村,福建惠安的灯塔遗址,还有东北漠河的一处废弃航标站。你想先去哪?”
    “漠河。”林默答得毫不犹豫。
    “冷。”
    “我知道。但那种冷,才能拍出灵魂的温度。”
    挂了电话,他开始收拾行李。护照、保暖内衣、笔记本、录音笔,还有那张泛黄的毕业照。临行前,他在日记本上写道:
    **2025年7月3日晴转阴**
    **今天启程去漠河,拍摄《孤舟》前期勘景。**
    **顾辰的剧本我已经推荐给了星耀,他们初步同意立项孵化。**
    **原来当年照亮我的那束光,如今也能照进别人的路。**
    **人在低处时总以为,成功就是被人看见。**
    **可真正走上来才发现,成功的意义,是你可以弯下腰,扶起另一个正在挣扎的人。**
    飞机降落在漠河机场时,天已入夜。寒风扑面而来,呼吸间凝成白雾。李砚派来的制片主任老周在出口等他,裹着厚棉袄,脸冻得通红:“林老师,您真不该这时候来,零下二十度,连当地人都不出门。”
    “我就要这个时候来。”林默紧了紧围巾,“我要看看,一个人在极寒里还能不能点燃火。”
    车行两个小时,终于抵达那座废弃的航标站。铁门锈迹斑斑,院子里堆满积雪,主楼窗户碎了几扇,像空洞的眼眶。林默提着灯走进去,脚步声在空荡的走廊回响。
    他推开二楼最里面那间房的门??据说是当年守塔人的居所。一张木床,一个煤炉,墙上挂着一幅手绘航线图,玻璃框裂了缝。桌上放着一本翻开的日志,纸页泛黄,字迹模糊:
    **1987年1月15日大雪封山第七天**
    **粮尽。煤剩半筐。电台失联。**
    **昨夜梦见妻儿,醒来泪湿枕巾。**
    **不知此生能否再见。**
    **唯愿航灯不灭,引船归港。**
    林默站在那里,久久未动。
    第二天一早,他让工作人员找来当地档案馆的资料,翻出这位守塔人的真实记录:名叫赵振山,四十三岁那年自愿申请驻守此站,一待就是十二年。九十年代中期因突发心脏病去世,遗体运出时,怀里还揣着一枚旧哨子??那是他用来警示迷航船只的唯一工具。
    “我想在这场戏里加入这个哨子。”林默对李砚视频通话时说。
    “怎么用?”
    “最后一场,主角即将离世,外面暴风雪肆虐。他知道自己撑不到救援到来。但他没有绝望,而是挣扎着爬起来,把最后一块木柴塞进炉膛,然后拿起哨子,用力吹响。三长两短,是当年海上通用的‘平安信号’。”
    “可他已经死了,谁听得到?”
    “重要的是他吹了。”林默声音沉稳,“就像我们拍戏,有时候并不知道有没有人看,但我们依然要说,依然要演。因为说出的那一刻,信号就已经发出去了。”
    李砚沉默许久,最终点头:“好,就这么拍。”
    回到北京后,林默开始主持《孤舟》的剧本围读会。每次聚会,他都会带一瓶自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