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六百九十章众生(第1/2页)
靖平二年的春天,今年似乎来得格外迟,江南的烟雨,往年早已缠绵成一片朦胧的绿纱,如今却依旧带着料峭的寒意,湿漉漉地压在姑苏城低矮的瓦檐上,汇聚成冰冷的水珠,一滴一滴,砸在巷弄里光滑如镜的青石板上,碎开,又洇湿更大一片深色的痕迹。
陈记丝织工坊里,那台祖传的、包浆油亮的木制提花织机,最后一次发出“哐当...哐当...”的沉闷声音,梭子最后一次穿过经线,将最后一缕湖蓝色的丝线织入锦缎,陈守业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按下了机杼。
“咔哒。”
机杼归位,织机彻底喑哑,仿佛一头耗尽最后气力的老牛,轰然倒毙在狭小、潮湿、弥漫着陈旧丝絮和霉味的工坊里。
陈守业没有立刻起身,他就那么佝偻着背,坐在冰冷的织机前,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眼前这片刚刚完成的、不足一丈的“湖光绉”,料子是顶好的湖州生丝,染工是他重金请来的老师傅,织工更是他耗尽心血、亲自盯了半月的结果,丝光流转,图案精巧,放在一年前,这样的好货,震泽镇上的“天福祥”绸缎庄会抢着收,价格绝不会低。
可如今...
他布满青筋和老茧的手,颤抖着抚过那细腻冰凉的缎面,触手生凉,却凉不过他此刻的心。
“爹...”身后传来一声怯怯的呼唤。十六岁的儿子水生,端着一碗冒着微弱热气的糙米粥,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口,少年身上那件半旧的靛蓝短褂,袖口和肘部都打着同色的补丁,洗得发白。
陈守业没有回头,只是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那叹息沉重得像压垮织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福祥...还是不收?”他的声音嘶哑干涩,如同被砂纸打磨过。
水生端着粥碗的手抖了一下,米汤溅出几点在破旧的鞋面上,他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王掌柜说...说咱的料子是好,可...可太贵了,现在大工坊里出来的‘飞梭缎’,又密实又便宜,花样翻新还快,镇上的人家,都...都买那个去了,”他顿了顿,鼓起勇气,“王掌柜还说...还说‘万锦堂’新上的‘汽纺绸’,比咱这‘湖光绉’还亮,还滑溜,价钱...只到咱的一半。”
“万锦堂!又是万锦堂!”陈守业猛地一拳砸在织机厚实的木架上!沉闷的响声在寂静的工坊里回荡,震落梁上几缕积年的灰尘,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瞪着前方,仿佛要穿透斑驳的墙壁,看到镇子另一头那座日夜轰鸣、如同钢铁巨兽般吞吐着生丝的“万锦堂”大工坊。
“飞梭”、“汽纺绸”...这些词像淬了毒的针,狠狠扎进陈守业的心窝,朝廷造作司搞出来的“火室转轮”,还有那些能抵三倍人力的“飞梭新机”,最先改变的不是北境的铁锤、不是辽境的军堡,而是江南这千年丝织的锦绣地!那些坐拥巨资、能攀附上官府的大工坊主,像嗅到血腥的鲨鱼,第一时间扑了上去,用冰冷的铁和狂暴的汽,轻易碾碎了陈守业这样小工坊主赖以生存的最后一点精致和心血。
“奸商!都是奸商!”陈守业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什么‘汽纺绸’!那是偷工减料!是糟蹋祖宗传下的手艺!那料子滑是滑,可没筋骨!不经穿!更养不出咱这‘湖光绉’的水色!”
他的咆哮在空荡荡的工坊里显得格外无力,水生端着粥,不敢言语,眼圈却红了--他知道父亲说的是实话,可震泽镇上的人家,连饭都快吃不起了,谁还在乎“水色”和“筋骨”?能花一半的钱买到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绸子,就是天大的便宜。
愤怒过后,是更深沉的绝望,陈守业颓然瘫坐在织机旁冰冷的条凳上,佝偻的脊背仿佛再也撑不起一丝力气,他看着这间祖传了三代、曾经养活全家十几口人、在震泽镇小有名声的工坊。角落里堆着最后几捆上好的生丝,那是他抵押了祖宅后进的货,如今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织机旁散落着几匹织好的“湖光绉”,精美绝伦,却无人问津,如同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工坊的招牌,“陈记精织”四个斑驳的大字,在门外斜照进来的惨淡天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水生,”陈守业的声音疲惫得像随时会睡着,“去...去把镇东头的李牙侩请来。”
水生猛地抬头:“爹!您要…要卖了这织机?”
“卖?”陈守业惨笑一声,浑浊的泪水终于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滚落,“除了这堆木头,咱家还有什么能卖的?你娘...你娘的药钱快断了...”他抬起枯槁的手,抹了一把脸,抹不去那深入骨髓的绝望,“卖了吧...都卖了吧,这手艺,这祖传的手艺...到头了。”
李牙侩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穿着半新不旧的绸褂,一双三角眼滴溜溜乱转,他绕着那台老织机转了三圈,手指在木头上敲敲打打,又翻了翻那几匹积压的“湖光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