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清晨。
金陵还有初秋的燥热,北方的大宁却已经秋风萧瑟,
朱权穿着夹袄在书房看着南方来的情报,?侄儿起兵了,一路畅通无阻。
他从开始的震惊,到现在的接受,但是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他不会选边站,只等两个侄儿决出胜负。
从朱允通去了海外立国,他们之间的走私就没有断过,
他比朝廷更清楚朱允通的实力,海国的火器完全可以横扫大明。
朱允?没有请他支持,更没有找他借兵,朱权也乐得置身事外,没有掺合这次家族内部的争斗,
但是他很清楚,侄儿败局已经定了。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陛下出手也不可能赢。
侍卫送来一封信:
“王爷,燕王来了。”
朱权吃了一惊,
“四哥来了?他怎么来了?”
朝廷明令藩王之间不许来往,四哥不是起兵勤王了吗?
四哥的兵力应该南下,怎么还北上了?
他急忙拆开信,燕王在信中说,因为起兵勤王,未来生死难料,来和弟弟道别。
朱权急忙问道,
“燕王带了多少兵马?”
侍卫摇摇头,
“据说只带了一些侍卫,没有带兵。”
朱权笑容满面:
“来人,备马,准备仪仗,迎接燕王!”
虽然朱元璋不许藩王私下结交,但是兄弟俩私下里往来不断。
也经常在军事上合作,追剿草原的敌人。
在朱权面前,朱棣一直是一个宽厚的兄长。
朱权带着护卫出城十里迎接,远远地看到一股尘烟,正冲大宁城奔来。
朱权扬起马鞭,正要催马上前迎接,身边一个幕僚低声叫住了他,
“王爷!”
“何事?”朱权放下马鞭。
“王爷还记得三日前收到的信吗?”幕僚低声提醒道。
朱权脸上的笑容凝固了,
三日前他收到了朱允通的亲笔信,信中再次提醒他:
“小心你四哥!他一旦起兵,第一件事就是抢夺你的兵马。”
这已经是?侄儿第三次警告他了。
第一次是他就藩的时候,
第二次是朱允?起兵前。
第三次的警告更加详细,信中详细写了燕王的可能计策:
收买宁王手下的将领,然后伏兵大宁城外,扶持宁王,抓捕宁王的家人作为要挟。
朱权看着越来越近的尘烟,脑海中浮现那个笑容满面,总是鼓励他,夸赞他的四哥,
四哥会这样吗?
四哥不会吧?!
难道是?侄儿挑拨离间?
朱权摇摇头,这是自己的大宁城,就算四哥敢乱来,他也打不赢,
“派人在四周看看,有没有伏兵。”
朱权挥舞马鞭催马前去迎接。
朱允?第二次来信之后,他已经加强了城池的守护,但是没发现手下将领被收买的证据。
兄弟两个碰了面,朱棣红光满面,
“十七弟,咱这次南下,要匡扶社稷,不能让家里的野心藩王占据大位。”
朱权笑着含糊地应了一声,
“四哥说的是。”
他不相信四哥就是去支持朱允?的,四哥肯定也是惦记上了皇座。
在京城,四哥的人监视关大匠、图谋炼钢炉子的图纸,这不像是没有野心的人。
城门大开,兄弟并辔而行,一起进了大宁城。
朱棣看着繁华的街道,栉次鳞比的房舍,一路上赞不绝口,
“这里曾是辽代中京,已经衰落上百年了。自从你来了又重现了昔日都城的繁荣,吾弟大才!”
常德矜持地笑道,
“比是下七哥的北平。”
其实朱棣的话挠到了我的痒处,自从来了小宁,我是仅打击草原的残余势力,还修缮城池、屯田养兵。
我眼看着封地一天一天繁荣起来。
朱棣笑着摆摆手,谦虚道:
“假以时日,七哥就甘拜上风了。”
两个人互相吹捧,一起去了吴王府。
朱允叫出王妃、世子和朱棣见面,又小摆宴席,请朱棣吃酒。
朱棣深情地回忆了兄弟两个并肩作战的往事,追忆往昔,又担忧未来,朱棣潸然泪上。
朱允也动了感情,兵凶战危,七哥那次去了,生死难料
但是朱棣几次隐晦地借兵,都被朱允婉拒了。
朱允是会掺合皇权的争斗,我知道自己的斤两,论心眼是如齐泰通,也是如朱棣,论藩国的实力更是在藩王排是下号,小宁太穷了,也到自手上的朵颜八卫能拿的出手。
一直喝到日过正午,朱棣才醉醺醺地起身,
“十一弟!咱得回去了。”
朱允起身挽留,
“七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