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正午。
北风拂面,虽然带着寒冷,但是京城已经有了春的气息。
厚重的棉衣被收了起来,换上单薄的棉衣,
健壮的汉子造已经穿了单衣。
皇宫。
大朝会已经散了,朱标陪着朱元璋回了乾清宫。
朱标的身体一天天见好,从今天开始参加清晨的大朝会。
朱元璋吩咐传午膳。
下午还要和重臣接着议事。
“标儿,前天的小太监杀人的案子结了吧?”
“父皇,昨天结的案,小王柱已经被赐死,儿子也斥责了太子妃。”
“嗯”
“父皇,福建的布政使上了奏疏,说平滩晒盐法十分成功,已经开始产盐了。”
“嗯,咱看了,没想到这么快。咱命锦衣卫核实了。”
“父皇,应该差不多,那边天气炎热。”
“......“
父子两个边吃边聊。
两人一个岁数大了,一个身体在康复,食量都不大,很快就结束了午膳。
接着一人捧着一杯香茗,在殿内踱步消食。
一杯香茶刚下肚,朱允?来了,来给皇爷爷、太子请安。
“今天怎么没上学?”朱标问道。
“父王,今天学堂半天课。”
“下午议事,留下听听吧。”朱标说道。
朱允?大喜,急忙躬身领了谕令。
这个时候来请午安,就是这个目的啊!
重臣鱼贯而入。
小朝会要开始了。
朱允?乖巧地坐在朱标身后。
户部尚书赵勉先禀报,
“陛下,太子,现在福建一带新开盐田五万亩,全部使用平滩晒盐法。已经初见成效。”
“但是河北一带却进展缓慢,目前只有一万亩盐田,臣弹劾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
赵勉侃侃而谈。
老朱看了他的奏疏,奏报十分详细,长芦盐场对平滩晒盐法似乎十分轻视,还固执地用煮盐法。
长芦盐场最大的改变,就是用了蜂窝煤,不用柴禾了。
赵勉甚至调查清楚了,蜂窝煤作坊是长芦盐场的某个管事家的。
讨论的结果,就是长芦都转运盐使司的主官换人,其余相关人等处罚不等。
吏部尚书徽刚拱手要说话,侍卫进来禀报,
“陛下,信国公求见。”
朱元璋急忙命令,
“宣!”
朱标有些疑惑,朝廷现在没什么大事啊,汤和来干什么?
汤和三年前告老还乡,早就不参与朝政了。
“标儿,汤和十天前就上奏疏,要来京请安,咱寻思也大半年没见了,就让他来了。”
老朱解释了一句。
说话间,一个老态龙钟、缩肩塌背的老臣缓缓走了进了。
看着行将就木的老兄弟,老朱眼圈红了。
一起打江山的老兄弟不断凋零,已经所剩无几了,汤和是仅存的勋贵之一。
汤和是大明数得上的开国勋贵,和他相比,蓝玉都是后辈。
汤和颤巍巍上前,缓缓跪下,
“陛下,臣罪该万死!请陛下责罚!”
朱元璋和太子都愣住了,不是说进京请安的吗?
怎么来这一出?
这厮在凤阳受委屈了?
重臣也都惊诧莫名,
蓝玉更是吃了一惊,汤老爷子这是被谁欺负了,还是另有隐情?
他不禁看了看陛下,莫非陛下要敲打汤和?
只有长义低着头,看着脚下,他大概猜出了汤和请罪的原委。
老朱沉声问道,
“汤和,怎么了?”
其实,老朱想起来了,
前几天应天府尹长义上了奏疏,汤和府上有刁奴下乡行凶,被村民扭送府衙,已经依律惩治云云。
因为涉及开国勋贵,长义处理的很低调,暂时还没有御史弹劾汤和。
汤和应该是为这事来的。
“陛下,这是罪臣的请罪奏疏。”
汤和哆嗦着,从袖子里掏出请罪的奏疏,双手高高举过头顶。
周云奇急忙上前接过。
朱元璋接过奏疏,一目十行就翻完了。
果然和长义的奏疏对上了。
关键内容不过聊聊一百字,其余都是请罪,自我剖析、自我责骂。
老朱转手将奏疏给了太子,
“云奇,快搀扶起信国公。”
“赐座!”
汤和哆哆嗦嗦在锦凳上坐下,只敢坐小半个屁股,随时准备起来谢罪。
嘶!
朱标看了奏疏,只觉得牙疼。
忍不住暗骂一声“逆子”!
十天前朱允?出宫,遇到了汤和的管事汤四万强买百姓土地,胡作非为,
朱允?当场打断了三个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