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坤宁宫里很安静,只有少数人的低声交流。
朱元璋和朱标说着话,声音不大,似乎谈的是明年要继续扩大棉花种植。
殿门打开了。
太监挑开帘子,
一阵寒风猛灌进来,靠近殿门的人都打着寒颤,纷纷裹紧衣服。
胡嬷嬷带着两个太监进来,他们抬着一个大箱子。
“放下吧。”
朱允通走了过去,亲手打开箱子,从中拿出一些零件。
有些已经组装好了。
他开始组装。
他的动作很快,令人眼花缭乱,
机器是榫卯结构,只看他用手拍拍打打,时候不大一台机器出现在大家面前。
老朱站起身,招呼道,
“宁妃、标儿,咱们看看小猴子要献给咱什么好东西。”
他带头走了过去,郭宁妃、太子跟着走到大殿的南端,其他人也都跟在后面。
吕氏出身贫寒,看了一眼就猜出了用途,
心中无比绝望,又让这个孽障出风头了!
朱元璋走到近前,仔细打量,
“这玩意咱怎么感觉面熟呢?”
郭宁妃猜测道,
“像木棉搅车,但是有些部件不太一样。”
木棉搅车,就是古代的轧花机,专给棉花去籽的,需要两个人操作。
众人看向朱允?,
朱允?笑道,
“娘娘说的没错,孙儿给它起名叫轧花机,其实就是一种木棉搅车,不过它只需要一个人操作。”
郭宁妃吃了一惊,
“一个人就可以?这个改进好啊!”
她上前左摸摸右看看。
朱元璋笑道,
“宁妃以前也是用过搅车的。’
郭宁妃看向他,
“陛下,臣妾想试一试。”
朱元璋点点头,
“云奇,派人取一带籽的棉花来。
周云奇躬身领命,下去吩咐了。
朱元璋看看朱允?,
“你怎么想到做这个东西?”
朱允?解释道,
“禀皇爷爷,前不久发现棉絮里有没剔干净的棉籽,孙儿就想改进一下木棉搅车,争取将棉籽去的更干净,又减少人力,就琢磨了这个。”
这句话就到了朱元璋的痒处,
老朱出身贫寒,曾经挨饿受冻,
而棉花产量高,价廉物美,是穷人过冬的不二储备,所以他一直很重视棉花的种植,洪武元年就颁发命令:
“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
百姓种植棉花可以抵税。
老朱还鼓励刊印种植棉花的农书。
种种措施下,中原的棉花种植面积飞速上升,棉花很快进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果眼前的机关能有效提高棉花加工,他自然是乐见其成的,那样棉布的价格会下来一些,会有更多的人买得起。
消费的多了,反过来也刺激棉花种植。
郭宁妃走到机器旁,朱允在一旁指点,她则空机操作,轻轻踏了一下,机器运转起来。
郭宁妃蹬了几次便停下了,
“运转很顺畅,就看效果了。
朱标上前看了做工,每个部件都十分精细,弧线平滑,榫卯的地方没有一丝缝隙。
没有十年的功夫只怕做不出来。
他忍不住询问道:
“?儿,这,是你做的?”
朱允?摇摇头,
“父王,孩儿哪有这个手艺。是孩儿提供的图纸,内官衙门的一个木工做的。
朱标暗暗松了一口气,不是你亲手做的就行。
要是儿子的木工活这么好,那就不好向父皇交代了。
吕氏仔细看了刚才抬进来的三斗橱,完全是崭新的,没有一丝用过的痕迹。
她明白了,朱允?是坑了她,
那个三斗橱完全就是为了迷惑她的人。
吕氏走进人群,轻笑道:
“?儿,这么快就将机关拿来了,你放哪儿呢?”
朱允?疑惑道,
“母亲,机关就放那里的啊。郑嬷嬷没看见机器,却抬个三斗橱,孩儿也很意外的。”
众人哄堂大笑。
他们都想当然地以为,“那里”自然是朱允?的马车,这么大机器看不见,却看见了三斗橱,郑??也够蠢的。
吕氏有些颜,转头看了看郑嬷嬷。
人群外,郑嬷嬷羞的老脸通红,低着头不敢辩驳。
朱允?当然是骗吕氏的,东西不在他的马车上。
知道吕氏“关心”自己造的机器,就防着她了。
如果落她手里,那功劳至少被她切去大块,甚至自己白忙活一场,替朱允?做了嫁衣,
在这个时代,“孝”可比五指山还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