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 陛下要吊民伐罪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现了。
    众人知道了他的忌讳,都刻意不提考试的话题,毕竟船舱没人需要归化。
    有人询问,
    “主簿,如果不做海贸,有其他生计吗?”
    李主簿解释道,
    “有很多作坊,可以去做工,可以去周边打渔,也可以去开荒种地。只要不懒,有太多赚钱的路子。”
    “因为税很低,岛上的一个高丽小贩都活的无比滋润。”
    有人跟着问道,
    “主簿,种地真的不用缴税吗?”
    李主簿点点头,
    “不仅不用,还不用服劳役。但是在罗,不能随便种的,农田只许种茶树、橘树。种其他的要缴税,而且是很重的税。”
    看有人表示不解,李主簿摇摇头,
    “这是朝廷的规矩,因为茶叶、橘子都是远洋海贸必须的。”
    水手在外面大声张罗,
    “罗!耽罗到了!准备下船!“
    李主簿优雅地施了一个标准的揖礼,
    “欢迎来到耽罗!”
    ~
    耽罗岛。
    朱允通用过了早膳,在侍卫的陪同下出门巡视。
    自从确立内阁,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了。
    在内阁首辅谢元安的带领下,群臣各司其职,朱允通反而成了大闲人。
    海国的蓝色旗帜迎风飘扬。
    四处都在大兴土木。
    附近在建的是内阁,还有几个内阁下属的衙门。
    远处西北方向,在建的是海军学院。
    岛的南部还在扩建码头,一所航海学院。
    罗岛上的大搞基建,吸引了不少高丽的工匠过来讨生活。
    海国给的工钱实惠,不拖欠,还有一顿午膳,甚至有高丽人申请搬来岛上居住。
    朱允通绕过马场,站在一片高地上,俯视南边的海岸线。
    岛屿南部也是一个大工地,徐福码头在扩建,
    码头不远的岸上,是在建的是市舶司的公房。
    谁也没想到,市舶司竟然是海国发展最快的部门,已经有职员五十多人,但是内阁依然觉得人手不够。
    徐福码头的外海停了几艘船,正在等待靠岸。
    码头上已经有两艘客船停靠,人群源源不断地从船上下来。
    他们有老有少,以精壮为主,大包小裹,小心走过踏板。
    上了岸,他们就好奇地四处张望。
    朱允通没有过去,这些都是中原过来投靠的。
    他还在京城的时候,就命令老钱布局沿海,联络卫所的将领,收买地方官吏,讲人口运去琉球。
    记得当时刚破了假钞案,锦衣卫的干户房元化刚死在诏狱。
    在海外发展,核心就是人口!
    除了人口,还是人口!汉人必须占据主体!
    老钱当时就去布置了。
    而他从京城出来的时候,再次命令老钱,依然是人口。
    沿海的卫所,有太多勋贵的人,
    在朝廷的眼里,那是铁链一般锁住了海疆。
    可是在朱允?这里,四处都是筛子一般的漏洞,弄一点人口完全不是问题。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每天的客船都络绎不绝。
    开始是百姓划着藏起来的渔船,自己偷渡过来。
    之后朱允?就命水师开客船去接,
    结果客船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山东沿海,就有十艘客船在忙碌。
    这才短短一个月,据内阁的汇总,截止到昨天上岛的已经有三万多人。
    其中精壮有一万余人。
    大部分来自山东,少部分来自松江府。
    这些百姓拖家带口,义无反顾地来了,少部分是来种地,因为这里不收农业的税费,没有免费的劳役,
    而大部分是来跑海的!
    很多之前就是海商,已经破产了。
    不过没钱不怕,海国提供无利息贷款,给船给货,跟着海国的武装商船一起跑就行了。
    朱允道虽然知道沿海经商的人很多,但是没想到他们的热情如此高涨,纷至沓来,只因为这里能跑海。
    他之前认为同胞“故土难离”,现在这个认识早已经崩塌了。
    看着下船的人,有白发老人,又怀抱中的婴儿,朱允通不由地连声喟叹,没有天生的农耕民族,也没有天生的海洋民族。
    如果不是大明的海禁,中原大海的控制一定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顶端。
    ~
    东方隐约传来爆豆一般的枪声、喊杀声。
    新来的百姓有些慌乱,码头上的工匠、军人,甚至俘虏都很淡定。
    朱允通拿着望远镜看向东面,水师的船只在追赶几艘小船。
    是倭寇来了。
    耽罗岛的飞速发展,引来了倭寇的垂涎。
    被郑锡蕃带人揍了几顿后,倭寇老实了很多,大股来犯少了,但是每天总有几艘小船鬼鬼祟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