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九声钟响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傍晚,
    太阳西斜,将海天相接的地方晕染成金红色。
    在海上航行了两天,朱允?的船队终于到了小琉球北部的外海。
    前方不远就是“雨港”,也叫“鸡笼”。
    这里是深港,可以停靠大船,
    ...
    ###隐患再起
    尽管朱?在边疆和国内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白莲教残余势力却并未完全消失。他们如同幽灵一般,在南方的深山老林与水网密布之地继续活动。这些残余分子利用民间对朝廷政策的误解,煽动一些心怀不满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朱?对此早有预见,他派遣锦衣卫精锐深入各地进行长期监视,并要求地方官府加强管理。然而,部分地方官员的腐败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些官员与白莲教残余勾结,从中牟利。这种情况让朱?意识到,仅靠外部打击是不够的,必须从内部着手整顿吏治。
    于是,朱?进一步深化“清风行动”,要求各级官员定期上报辖区内的治安情况,对于隐瞒不报者一律严惩。他还设立了更为完善的举报奖励制度,鼓励普通百姓揭发违法犯罪行为。这一系列举措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许多保守派官员认为,这种做法过于严厉,可能会损害朝廷威信;而另一些人则担心,一旦触及自身利益,便会遭到报复。
    面对这些声音,朱?并未退缩。他知道,若想根除隐患,就必须打破传统束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
    ###民心巩固
    与此同时,朱?继续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改善民生上。他深知,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支持,从而削弱反叛势力的基础。
    首先,他大力推动农业发展,不仅减免了受灾地区的赋税,还拨款修建水利工程,帮助农民解决灌溉问题。例如,在江南地区,他亲自督导修筑堤坝,疏通河道,使得大片良田得以恢复耕种。此举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让当地百姓感激涕零。
    其次,朱?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扩建国子监,增加录取名额,使更多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同时,他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乡学,普及基础文化知识,培养下一代栋梁之材。这种重视人才选拔的态度,赢得了士绅阶层的认可,也为朝廷凝聚了更多力量。
    最后,朱?关注商业繁荣。他开放海禁政策,允许民间合法开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交流。一时间,沿海港口热闹非凡,商船络绎不绝,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收入。而内陆市场同样活跃,各种手工艺品、纺织品畅销各地,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这些努力,大明逐渐展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无论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乡村,人们都能感受到新皇带来的变化。然而,就在全国上下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却悄然降临。
    ###边疆再战
    北方边境,蒙古部落依旧虎视眈眈。虽然经过多次征战,大部分游牧民族已被驱逐至漠北,但他们从未放弃南下的野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明内部局势趋于稳定,蒙古各部纷纷蠢蠢欲动,不断派出小股骑兵骚扰边关。
    一天夜里,边防将领急报传来:一支规模庞大的蒙古军队正集结于长城之外,似乎准备发动全面进攻!消息迅速传到京城,朝堂之上顿时掀起轩然大波。
    有大臣主张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也有将领建议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但无论是哪种方案,都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毕竟,蒙古骑兵以其机动性和战斗力著称,一旦爆发战争,势必会对大明造成严重冲击。
    朱?沉思良久,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征!
    他明白,作为一国之君,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军心士气。如果此时畏缩不前,极有可能导致士兵失去信心,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反之,若能亲自领军迎敌,则不仅能鼓舞士气,还能彰显皇权威严。
    随即,朱?调集精锐部队,组成一支强大的远征军,浩浩荡荡地向北进发。临行前,他特意叮嘱留守京师的大臣们务必维持国内秩序,不可因边疆战事而忽视内政建设。
    抵达前线后,朱?立即展开部署。他命令步兵占据险要地形,设置重重防线;骑兵则分散埋伏,随时准备切断敌军退路。同时,他还利用火器优势,在关键位置布置大量火铳手,形成交叉火力网。
    不久之后,蒙古大军果然如约而至。他们在平原上排开阵势,声势浩大,仿佛要把整个天地吞没。然而,当他们面对明朝军队严密的防御体系时,却发现难以突破。
    战斗打响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蒙古骑兵凭借速度优势不断冲击明军阵地,但每次都遭到猛烈反击。而明军则稳扎稳打,逐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
    关键时刻,朱?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绕道侧翼,成功包抄敌军后方。这一招出其不意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