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金陵。
夏日的午后,阴云密布阴沉,柳梢低垂,知了单调地嘶鸣,空气闷热湿热。
乾清宫。
皇太孙、殿阁大学士、六部五寺的尚书、侍郎云集在寝殿。
朱元璋又病了。
这次病的似乎不重,只是低烧,除了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稳,没有什么大毛病。
有些棘手的是低烧不容易退,一直反反复复,白天退了烧,晚上又卷土重来。
朱元璋靠在安乐椅上,穿着厚厚的棉质长袍,精神看上去很好,刚才还主持了一个时辰的小朝会,思路清晰,全程都没有歇息。
可是御医却都忧心忡忡,甚至暗示过朱允?、重臣,要有心理准备。
朱允?站在最前面,毕恭毕敬。
自从方义被处死,他愈发的低调了,完全了往日的嚣张。
小朝会结束了,但是朱元璋没有让重臣就此离开,
“?儿作为皇太孙,礼贤下士,勤勤肯肯,朕心甚慰。”
朱允?有些摸不着头脑,皇爷爷怎么突然冒出这句话?
自从方义被处死,皇爷爷在不同的场合夸奖了他,黄子澄解释,这是在安稳人心,示意不会变更储君。
但是今天刚讨论了赈济旱灾的朝政,突然来个夸奖,有些突兀,有些不真实,朱允?不禁担心,不会来个“但是”吧?
他条件反射一般开口谦虚,
“都是皇爷爷教导之功,孙儿还要继续跟着皇爷爷学习,……………”
朱元璋却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但是?儿之后的储君,该如何设立?朕考虑很久了,女儿之后的储君,是选贤,还是继续坚持嫡长继承?”
“这个问题困扰了朕很久。
重臣们都低着头,默不作声。
这个话题太敏感,稍有不慎,得罪了皇太孙,未来的前途就暗淡了。
朱元璋吩咐道:
“云奇,拿来吧。”
周云奇转身从一旁的御案上拿起一叠纸,
“陛下,老奴拿来了。”
朱元璋看着房顶,淡然道:
“这是懿文太子生前留下的一份奏疏,各位传着看看吧。”
奏疏先给了朱允?,
但是为了表示礼贤下士,他转手给了吏部尚书。
等重臣们看完了,朱允?最后一个翻了一遍。
父王在奏疏里说,储君是未来的皇帝,要承担帝国的安危和发展,建议从皇子皇孙中选择贤良,
并历数汉、唐的明君,几乎没有几个是嫡长子。
太子在奏疏中还提到了选贤的办法,为了避免皇子皇孙自相残杀,皇帝将继承的诏书写好之后,封存在乾清宫“敬天法祖”的匾额后。
当老皇帝龙驭归天,由顾命大臣召集众皇子皇孙,在京的勋贵和重臣,当众宣读遗旨。
之后新君登基,其他皇子皇孙留在宫中守灵。
朱允?合上奏疏,客气地还给了周云奇。
他有些尴尬,皇爷爷现在抛出这个问题,显然是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有问题,是他表现不佳,他就是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度产生的,他这个储君没能让陛下满意,所以制度需要修修补补,甚至替换了。
~
众人都默不作声,低着头安静地站着。
这个时候,没人敢先冒头。
朱元璋淡然道:
“都说说吧,什么意见。从吏部开始说。”
他知道重臣们的顾虑,干脆点了名,定了发言的顺序。
梁焕硬着头皮道,
“陛下,嫡长子继承因为选择储君的范围十分明确,可以保证传承有序,皇权稳定过渡;
“呃,当然了,太子殿下提出的选贤,也有一定的道理。”
“臣认为,如果能早日定了储君,由陛下带着亲自教导,一定会在日后成为明君的。”
“臣建议目前的继承制度就暂时不动了,还是延续既定的方法。”
梁焕是个老狐狸,他不敢赞同懿文太子的观点,毕竟太子殿下已经不在了,可是皇太孙却活生生地站在眼前。
这个时候赞同太子的,就是间接地否定了皇太孙。
所以虽然问题很小,但是答案却很明确,
这之同“赞许修订”!
陛上之同垂垂老矣,时日有少,可是皇太孙还年重,翟冠知道该如何选择。
其我臣子也陆续跟着发言。
小部分和孙儿的观点相似,选择是改了;
一部分请陛上乾纲独断,
只没多数几个小学士支持修订。
翟冠宁看着几个支持修订的,暗暗记住了我们的名字。
~
宋忠心默是作声,只是静静地听着。
奏疏虽然是朱标下的,但是我知道,主意来自朱允通。
朱标下了奏疏之前,爷俩曾经密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