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东进不如北进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时间。
    王五没吭声,四川连人都快没了肯定是不能去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湖广移民填四川的事。
    明军这最后几万人真跑四川去,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清四川总督李国英统帅的清军,而是没有粮食造成的饥饿。
    云贵那边,纵是王五不怕死,也不会蠢的拿脑袋去和吴三桂的十万精兵硬拼。
    又有人说四川不能去,云贵不能去,湖广也不能留,那索性杀出条血路直奔中原,再现当年老闯王带领十八骑卷起几十万人的奇迹。
    这个提议让王五暗自摇头。
    一来河南在清廷治下十数年人心思定,也没有明末的大饥荒,哪来快要饿死的饥民让明军裹挟的。
    二来河南四战之地,清廷巴不得明军闯进河南。
    要知道在平原作战,没有骑兵是不行的!
    眼下明军能凑出一百匹战马?
    八旗铁骑可不是闹着玩的。
    去河南死的更快。
    唯一可行的就是沿江东下,拼着十不存一的代价迅速席卷长江下游,只要能拿下南京城,就能打出个半壁江山来。
    想着郝帅应该发表建议了,果然郝摇旗开口对众人道:“都莫瞎嚷嚷,咱们东进!”
    “东进?”
    众人不约而同看向这位受伤的老帅。
    “不错,东进!”
    郝摇旗将沿江东下的思路与众人说了,并说当年老闯王带兵退出陕西进入湖广时,就是想沿江东下袭取南京。
    可惜老闯王却在九宫山发生意外,以致这一战略没法实施。
    这番话听的厅内众将领都是难过,韩王和安东王则是有点尴尬。
    当年的南京城可是大明的南都。
    尴尬之后,韩王却开口对众人说道:“若能兵进南都,祭祀孝陵,东南必震动,天下复明之士也必重振信心,大事犹可为也。”
    诸将听后纷纷议论东进是否可行。
    袁宗第也在同李来亨谈论此事,看起来两位国公对东进都有些动心。
    皖国公世子刘亨并没有发表意见,只坐在椅子上认真倾听众人的说法。
    这时却有个突兀的声音冒了出来。
    “不可东进!万万不可东进!”
    反对东进的是李来亨部下左都督郭升。
    此人原为明朝柳沟副将,李自成进军京师时降了大顺,旋即得到李自成重用率部前往山东。
    沿途明朝文武均是不作任何抵抗,百姓更是对大顺军的到来雀跃欢呼。
    原因无它,实是对明朝寒心了。
    崇祯一朝,清军数次入寇关内,邻近京畿的山东更是成了清军寇掠重灾区,掳走的青壮多达数十万之众,大小屠城二十多座,几乎四个山东人就有一个被清军屠杀。
    而明军根本不敢抵抗清军,只要辫子兵一来,明朝的官员就带着士兵或躲在城中,或远走它方,根本不管山东百姓死活。
    如此一来,大顺军自然得到山东百姓的拥护。
    郭升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尽收山东全境。
    然而山海关之战的失利让大顺政权瞬间崩塌,山东降顺的明朝官员和士绅听说辫子兵是帮崇祯皇帝复仇后,纷纷发动叛乱。
    身为明朝降将的郭升却没有背叛大顺,始终率部追随李自成祖孙三代,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作为老将,郭升明确指出以明军现在的实力,根本不可能突破沿江数省清军的阻击,也不可能甩得掉湖广清军的尾随。
    倘若冒险东进,很有可能连湖广都走不出去就被清军消灭怠尽了。
    王五听后眉头微皱,开口问那郭升:“那都督认为我军当去何方?”
    “去陕北!”
    郭升斩钉截铁告诉众人只有去陕北明军才有希望。
    其指出去陕北明军有三个优势。
    一是陕西清军主力都云集在夔东,只要明军突围迅速,陕西清军主力必然来不及反应。
    二是陕西,尤其陕北是很多顺军将士的故乡,所以明军只要能回到陕北就能得到地方民众的支持。
    第三,陕北自古出精兵,从前亦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
    所以在那里明军可以得到兵员、战马的补充,并且可供明军活动的区域也将变得更大。
    距离上,沿江东下去南京要比去陕西距离更远,且去陕西只需对付陕西清军的留守兵马,压力远比东进对付数省清军来的小。
    陕北?
    王五目中精光闪动。
    那里的确有一面大旗崛起过!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