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鳌拜走的是邪路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将领,大多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不管满洲的白、黄两旗谁压倒谁,于他们蒙古、汉军并无多大关系。
    看热闹的心理较多。
    杰书脑子转的不慢,也意识到荆州发生的事情传到燕京后,将会成为苏克萨哈的救命稻草,也会成为鳌拜一党的梦魇。
    前有黄龙山穆里玛兵败导致京师八旗家家带孝,后有荆州驻防八旗全军覆没,而这两桩大清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惨事,桩桩都与你鳌拜有关。
    穆里玛是你鳌拜亲弟弟,荆州满城是你鳌拜一手倡立,复叛的明将也是你鳌拜一手招抚。
    说是罪魁祸首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身为辅臣之首的鳌拜,还有什么脸面赖在台上不下来!
    鳌拜一旦下台,大清的朝堂立时就要为之一新。
    然而,杰书不会蠢的真按小叔叔董额的意思给燕京上书请诛鳌拜。
    因为那样做于他根本没有好处。
    要知道他这个康亲王代表的不仅是皇族利益,更是两红旗利益。
    不管是苏克萨哈赢还是鳌拜赢,都无法动摇他康亲王的地位和利益。
    所以白、黄两旗狗咬狗,对代表两红旗利益的杰书而言,其实并非坏事。
    到底谁才是上三旗,谁是下五旗,谁在八旗更根正苗红真不好说。
    这几十年间,八旗的地位可是不断调整的。
    流水的八旗,不变的爱新觉罗。
    所以杰书没道理掺和此事。
    最重要的是,他不能给燕京,尤其宫中留下“亲王干政”的印象。
    这个可是慈宁宫那位最忌讳的事。
    当初先帝死时,何以是四大异姓大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而不是继续以摄政王叔总理国事?
    因为,慈宁宫出手了。
    所有人都清楚,四大辅臣的格局是太皇太后一手而为,目的是迫使皇族不得干预朝政,以确保她亲孙子能够和平登基,顺利掌权。
    现在鳌拜一党坐大了,敢于跟太皇太后对着干,慈宁宫这才不得不启用杰书、董额等皇族年轻子弟,希望这些后辈能够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她亲孙子执政的左右护法。
    但仅仅是利用而矣。
    骨子里,慈宁宫对于皇族子弟还是抱有警惕之心的。
    否则,这次接替穆里玛的就不应该是杰书这个未满二十岁的康亲王,而是年富力强正值壮年的安亲王岳乐。
    杰书没有品尝过岳乐当年独掌朝纲的滋味,也没有当皇帝的可能,犯不着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因此他不可能让自己被“小叔叔”牵着鼻子走,更不可能以大将军王的身份上书燕京请诛鳌拜。
    且必须马上压制军中白旗势力,避免这些家伙蠢蠢欲动再把他这大将军王给坑了,因此立即厉声对“小叔叔”董额道:“鳌拜乃先帝遗诏顾命大臣,从来国务政务皆委辅臣,诏旨甚明,谁敢干预。纵是有罪,亦当报太皇太后,议政王公大臣会议决夺处置,岂是伱一贝勒妄言打杀的!”
    言罢,直接喝问众人如何应对荆州事变。
    眼角余光瞥了眼被他说的脸色青一块红一块的董额,不再看其一眼。
    当着这么多人面被小侄子教训的董额很是恼火,但刚要开口说话时却被身边的阿密达轻轻拽了下,并向他微微摇头,便强忍不言。
    阿密达是聪明的,他知道康亲王是两头都不想得罪,也有种种顾虑,因而不可能出面上书燕京请诛鳌拜。
    但这位年轻的大将军王并未说不许他们上书燕京,且指出辅臣若有罪过需太皇太后、议政王公大臣会议裁决,这说明杰书起码没有站在鳌拜那一边。
    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要说,更不要己所不欲,强加于人。
    相较起来,比小主子大一岁的康亲王城府要比小主子多得多。
    “你们说,怎么办!”
    杰书一双眼睛扫视着一众八旗将领。
    众八旗将领可能还沉浸在贝勒董额要请诛鳌拜的震惊中,一时竟未有人出声。
    片刻,太祖长孙杜度之子特尔亲突然抬头咬牙切齿道:“我早说过尼堪不可信,不能给尼堪委以大任,尤其是那些投降的尼堪更不可信,这帮人都是墙头草,靠不住!
    鳌拜为辅臣以来,非要说什么先帝在时有旨意对尼堪要多尽招抚,以诚相待,务使国内早日太平,结果但使尼堪来降都授以高官厚爵,都统、都督如白菜般封授,结果换来的是什么?
    换来的是尼堪的又一次背叛,换来的是我两万旗人的丧命,是我大清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失败,是我八旗子弟永远也洗刷不了的耻辱!”
    特尔亲的声音很大,也很愤怒,虽然并没有同董额一样对鳌拜喊打喊杀,然语气满是对鳌拜的不满。
    浑然不惧鳌拜。
    他倒是有这个资格。
    因为严格来说他特尔亲才是太祖在世的嫡亲长重孙。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