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坐地起价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因为这会让吴三桂成为抗清总盟主,占据道德大义,将来他想雀占鸠巢取吴周基业为己用,除了做些见不得人的事很难在法理上有所突破,并且还会同时得罪吴周集团和忠于明室的各方势力。
    弄不好就成了众矢之的。
    连韩王、虎帅他们都对其失望透顶。
    毕竟,这个各方势力认同的三太子皇帝也是其要除去的对象。
    曹操,不是谁都能做的。
    就是曹操,他也不敢在献帝活着时称帝。
    两世为人的王五固然视抗清为首要大事,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野心。
    不甘为人下,是现代人的人之常情。
    尤其不甘为吴三桂和王士元之下。
    这两人,王五一个瞧不上。
    然而从抗清大业出发,王五觉得有必要把王士元交给吴三桂。
    因为,这个三太子真的太重要了!
    虽是个吉祥物,却也是凝聚各方最好的道具。
    哪怕能延缓吴三桂自立,使抗清联盟团结个三五年,满清不亡也亡!
    前世吴周集团之所以未能抗清成功,除了吴三桂优柔寡断陈兵长江止步外,也与抗清联盟不断分裂有关。
    就是后院不断起火。
    如广西孙延龄是第一个起兵响应吴三桂的,但在广西却是反反复复,一会反,一会降,把个广西弄得乌烟瘴气,压根就没在反清这一块出太多力。
    广东尚家也是如此。
    应了造反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造反的道理。
    福建耿家倒是坚决要跟清廷干到底,奈何被台湾郑家捅刀子。
    另有许多原本起兵响应吴三桂,结果在吴三桂自立后又重新降清的势力。
    这些势力无一不是地方实力派,提督、总兵一抓一大把。
    导致吴三桂无法渡江的洞庭湖水师就是其中之一。
    前明故人,听说吴三桂起兵反清复明无不欣喜,等到吴三桂自称周王则大失所望。
    台湾郑家则更具典型。
    吴三桂起兵后第一时间派人去台湾联络,郑经也的确想与吴三桂合作灭清,但他建议吴三桂立明室子嗣为帝,比如其檄文中所说的朱三太子。
    手中没有朱三太子的吴三桂如何回复?
    只能以不走项氏于义帝、诸刘之于更始的老路拒绝郑经的建议。
    郑经由此大怒,再也不以满清为头号大敌,只顾自家利益,结果就是不断的拖耿家后腿,气的耿精忠也没了积极性。
    清廷再从中游说各方势力,注定吴周就是个短命王朝。
    如果事实如浮尘子所推论那般,三太子不敢出来,或者再次潜逃,于抗清大业肯定是不利的。
    好不容易让吴三桂提前起兵的王五,能坐视局面由大好向大坏转变?
    于抗清大业相比,他那点野心真就要收起来。
    鞑子没亡前,他没有资格去问鼎之轻重。
    向来以大局为重的王五想通后果后,当下收起私心,郑重其事的将朱三太子化名王士元潜藏在浙江宁波一事告诉了浮尘子。
    “啊?啊!”
    浮尘子惊的半天没说话,吴三桂起兵消息都没这个消息来的劲爆。
    “将军何以知道三太子下落?!”
    震惊之余,道长肯定要问出是人都会问的问题。
    “”
    王五没法解释这事,好在生出急智将此事推给了已死的老宗伯钱谦益。
    说是从钱谦益书房一卷旧书中发现这一秘密的。
    钱谦益是何等人物?
    复明文人的榜样。
    浮尘子不疑王五是在说谎,一脸喜道:“老宗伯既然知道,那河东君也当知道此事!”
    “”
    王五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算是体会到一个谎言要无数谎言去圆的道理。
    柳如是那里且不去想,眼下把王士元弄过来要紧。
    当下硬着头皮先岔开此事,请浮尘子带人到宁波将那王士元“请”来,然后送给吴三桂用以装裱门面团结各方势力。
    把一切不利抗清的因素统统抹除,或者降到最低程度。
    “好!贫道这就动身!”
    浮尘子也不二话,事关抗清大业,王五不让他去他也要去。
    “那就有劳道长了!”
    王五让亲兵队长曹迪威安排人手随浮尘子前往宁波,为使其路上安全,又亲自写了封信给武昌的老张,请对方给浮尘子开出湖广总督衙门出具的路条。
    或者说介绍信。
    老张这个总督虽然含金量跌的不轻,但湖广总督的身份在这,其出具的介绍信于江浙地带不敢说横着走,畅通无阻是绝计没问题的。
    此事安排过后,狗剩悄悄过来密报一件事,说是在保康以南的歇马河发现一支清兵。
    人数不多,百来人而矣。
    因歇马河北岸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