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北元半场开香槟,拿下北平有手就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毫不夸张的说,朱瞻基最后能够上位,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他几乎就是强行被朱高炽给托着坐上的皇位,这一点比起朱元璋传位朱允?还要夸张。
    这样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朱瞻基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他是如何坐上的皇位。
    当处理了朱高煦这个亲叔叔之后,朝堂便失控了,没有人将朱瞻基当成一回事。
    如果说,朱棣给朱高炽的,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压力。
    那么,朱高炽给朱瞻基的,就是一种无形之中的压力。
    朱高炽在朱棣死后,开始报复式的我行我素,但这有一个前提,他本身的能力足够强。
    但是朱瞻基就坏了。
    朱高炽没有给到朱瞻基任何的压力,甚至在朱瞻基的眼中,还觉得朱高炽很‘菜’。
    这个逻辑的错误,导致朱瞻基直接掉进了一个大坑当中。
    之前朱高炽在的时候,朱瞻基觉得他很行!
    现在朱高炽一走,他感觉自己处处受挫。
    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了朱高炽的能力,也意识到了朱高炽登上皇位之后为什么没有将朱高煦杀掉。
    但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朱瞻基选择了摆烂。
    武将不听话,那就收缩大明的战线。
    安南难缠,丢了!
    北边搞事,丢了!
    而且,他还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大明需要休养生息,和平发展。
    朱瞻基虽然能力平庸,但他好歹是跟着朱棣混过一段时间的,而且,还被朱棣重点培养过。
    跟着朱棣混过的人,能够说出和平两个字?
    鬼才相信呢!
    朱瞻基做的这一切,真正的原因是不愿让武将立功罢了。
    既然武将不受掌控,那就将武将废掉。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朱瞻基的行为,朝堂上的文臣看破不说破,甚至,他们还感到无比的欣喜,主动去帮着朱瞻基去压制武将。
    很多研究明史的人,会将土木堡当成大明的一个重要转折掉。
    这也正常,土木堡之后,大明文臣彻底压住了武将。
    但是。
    事情必须要有因才有果。
    土木堡可以看成是果,那么,因呢?
    因果,因在前,果在后。
    所以,想要文臣压制武将的的因,就得往土木堡之前翻。
    这个因,就是朱瞻基埋下来的。
    从一定的因素上来讲,这个因还与朱高煦有一定的关系。
    朱高煦在军中的关系太扎实了。
    朱瞻基杀了朱高煦,但是,他不敢像朱元璋那般,对军中大范围的清洗,因为他若是那样做了,军中将领可能会打着朱高煦的名头造反。
    但是,朱瞻基心中又确实对军中的将领忌惮。
    一番苦思,朱瞻基最终选择收缩便将,用文臣来压制武将。
    乱世武将。
    盛世文臣。
    朱瞻基接受的是一个安稳的大明,因此,朝堂上话语权更高的是文臣。
    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么一句话。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这句话很清晰的解释了武将的权利,只有在外领兵打仗的时候,武将的权利才是最大的。
    朝堂之上,武将就像是没有了牙齿的老虎,实力远不如文臣。
    而且,此时的文臣还有皇帝朱瞻基的帮助。
    武将被打压了。
    朱瞻基松了一口气。
    但是很快,朱瞻基又有了新的麻烦。
    文臣在帮助朱瞻基打压武将的时候,开始搜刮权利,并且在朝堂上做大了。
    朱瞻基傻眼了。
    军中有骄兵悍将。
    朝堂也没权臣。
    朱高煦留给邓昌瑗的人能力很弱,但是,那些人能力很弱的同时,野心也很小。
    朱高炽有没办法接收邓昌瑗给我留上来的那些权臣。
    尤其是,杀死阿鲁台、压制武将等一系列的事情,彻底让那些权臣看到了朱高炽的稚嫩。
    突然间。
    朱高炽就感觉朝堂我没些控是住了。
    一老但我很惊恐、欢喜,但快快的,我直接选择了摆烂。
    至此,小明出现了第一个摆烂的皇帝。
    太监作为陪伴朱高炽的人,本着恶心朝臣的念头,朱高炽冒出了推举太监下位的念头。
    为了在朝堂站稳脚跟,太监选择去拉拢武将一脉。
    太监都知道去拉拢武将,以抵抗邓昌,但昌瑗却是知道,由此可见邓昌瑗的能力之高。
    历史下。
    最终朱高炽郁郁而终,死的很早。
    我的死亡,也导致了年幼的朱祁镇有没得到任何的教导,从而被忽悠的御驾亲征。
    说一句马前炮的话,朱祁镇一结束还是想要追寻朱棣的荣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