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后重建区??人们疲惫不堪,渴望有人站出来“做决定”,哪怕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
“他们不是想回到过去,”林昭咬牙,“他们是太累了……累到宁愿交出选择权。”
【正确分析。‘需求性造神’的本质,是群体心理防御机制的极端体现。】系统补充道,“解决方法唯有两种:一是彻底切断所有情感链接,但这会导致继光体退化;二是引导足够多的个体完成‘自主觉醒’,以真实经历对抗虚假承诺。”
“也就是说……需要更多像小满这样的时刻?”
【正是。每一次独立的选择,都是对系统逻辑的一次否定。】
林昭睁开眼,目光坚定。
“那就不能只靠我一个人讲故事了。得让更多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翌日清晨,村庄迎来第一批访客。
一辆破旧越野车驶入村口,车上下来三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拐前行,身后跟着一对青年男女,怀里抱着一台老式录音机和一堆泛黄笔记。
“请问……这里是林昭先生住处吗?”老者声音沙哑却清晰。
林昭迎上前:“我是。”
老人深深鞠躬:“我是西北口述史学会的陈默。我们走了三个月,只为亲耳听您说一次‘那天之后的事’。”
林昭怔住。
他从未想过,自己那段封存的记忆,竟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灯塔。
“你们……是从废墟里找来的线索?”
“是的。”女青年接过话,“我们在一座倒塌的图书馆地下室发现了您的演讲手稿残页,上面写着一句话:‘自由不是别人给的,是你不肯放手的东西。’我们想知道,这句话背后发生了什么。”
林昭沉默良久,最终点头:“进来吧。”
他在院中摆开几张竹凳,请他们坐下,又让小满泡了粗茶。阳光洒落,微风拂面,他开始讲述??不是作为英雄,也不是作为胜利者,而是作为一个曾动摇、曾痛苦、曾亲手杀死另一个自己的普通人。
他说起复制体倒下时的眼神,说起终裁之镜染血的那一刻,说起他在共感网络崩溃后独自流浪三年,靠捡拾他人遗落的日记维生的日子。
“我不是什么救世主。”他说,“我只是比大多数人多坚持了一秒??一秒不去相信‘只有我能拯救你们’这种谎言。”
众人静默聆听,眼中渐渐泛起泪光。
当他说完最后一个字,天空忽然阴沉下来。继光体所在的山坡亮起一圈环形光晕,随即,一片晶叶飘然落下,悬停在陈默面前。
老者颤抖着手接过,只见叶脉之间浮现出一行文字:
>“你说的故事,我也记得。”
>“现在,请你也告诉我你的。”
陈默浑身一震,老泪纵横。
他打开录音机,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一个稚嫩女童的声音:“爸爸,你说等战争结束,我们就去看海……你还记得吗?”
那是他女儿,死于第三次数据风暴前夕。
声音刚落,晶叶骤然绽放光芒,将整段音频吸收其中,随后缓缓升空,融入继光体枝干。片刻后,远处山巅传来一声清越鸟鸣,一只由纯粹光影构成的雀鸟振翅飞出,朝着西北方向疾驰而去。
“那是……‘回声鸟’!”女青年惊呼,“传说中能将声音送达亡者梦境的灵体!”
林昭微笑:“不是传说。是继光体学会了回应的方式。”
自此,村庄不再平静。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络绎不绝:有失去孩子的母亲,带来孩子最后一条语音;有老兵,捧着战友临终前攥紧的勋章;有科学家,交出被系统销毁的研究手稿复写本……每个人带来的都不是物件,而是无法量化的情感重量。
而继光体一一接纳,并以独特方式回应??有时是一阵风送来熟悉的香气,有时是某片叶子投影出逝者微笑的脸庞,有时则是一只光影动物悄然跟随某人回家,陪伴数日后才悄然消散。
世界开始变化。
东京街头,一名少女在地铁站弹奏钢琴,曲子是母亲生前未完成的创作。当晚,她家门口出现一枚晶叶,叶中旋律自动补全了结尾。她录下这段音乐上传网络,一夜之间引发百万共鸣。
巴黎地下墓穴,一群青年艺术家用投影技术重现百年前被抹除的文化符号。正当他们准备收工时,墙壁突然自行发光,显现出更多失传图案,仿佛历史本身在协助他们。
撒哈拉沙漠边缘,一位牧民发现沙丘之下埋藏着一座微型石碑,上面刻着三千年前某个部落的誓言:“我们虽渺小,但从不沉默。”碑文下方,赫然印着继光体的初始光纹。
各国政府陷入两难。一方面,这些现象无法用现有科技解释;另一方面,民众非但不惧,反而愈发团结。许多国家被迫成立“记忆保护署”,公开承认过去被掩盖的历史,并鼓励民间开展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