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重建贸易网络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不再只是“战时领导者”,更成为“和平年代的经济护卫者”。
    民众敬畏他归来,妇孺主动上前拜谢;商旅主动递上银票与货物赠礼;湿漉漉的码头上,人人都喊他“岭南村王”,亦称“我们信的那个青年”。
    村中老人张掌柜笑着迎上叶长歌:“我这一生,见过风雨,也见过波涛,但真正让我相信你的人,自是让村庄平静后的全盛景。如今连那商盟旗也感人心!”
    叶长歌拍了拍他的肩:“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有你们信任,我便无后顾之忧。”
    风起南洋,帆影再现。岭南港的晨雾尚未散尽,三艘帆船已破浪而出,载着岭南的茶叶、竹笋、药材与陶瓷,向着南洋海域进发。甲板上,叶长歌站在船首,望着远方水天一色,心中无比笃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30章:重建贸易网络(第2/2页)
    他知道,此去南洋,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场民生之战,是岭南摆脱区域孤立、融入大势的起点。
    船队出发的第五日,海面忽起狂风。波涛如山,雨点砸在甲板如万鼓齐鸣。水手系紧缆绳,艉舵手咬牙稳控方向,整支队伍如一张绷紧的弓,叶长歌不时亲自上阵巡视。
    苏锦瑟虽未随行,但她安排的**“远航补给包”此时发挥了作用,船上设有密封木柜,内储干粮、腌肉、姜汤与常备药物。更有顾清霜留下的“风信图”**,提前预测风势,大大减少损耗。
    数日苦撑后,终于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傍晚,船队抵达南洋第一站——【象屿港】,这是个由多个小岛组成的天然港湾,盛产珍珠、香料、红木与海石花等特色物产。
    港上早有商会分支成员接应。他们穿着本地传统草织衣,笑容满面地迎接:“岭南的朋友,你们终于来了,我们等这一天很久了!”
    叶长歌郑重地与象屿港主代表握手:“岭南愿以商为媒,结友而非征。”
    一场跨区域的合作,就此拉开序幕。
    在象屿港的交易所,叶长歌提出的合作草案极具诚意:
    岭南商盟承诺以五年为期,长期采购象屿特产;
    南洋商会可在岭南开设分舵,享受港口税减免三成;
    双方设立中立“贸易驿馆”,专供双方商旅歇脚与信息交流。
    港主代表是一位年长但目光炯炯的海商长者,名叫马西阿图。他端详叶长歌许久,缓缓道:“许多北方人来南洋只想取利而走,你却愿分享市场、保障地位。岭南若真如你这般,我马西阿图愿与之共赢。”
    双方代表各按手印,书立合约为证。交易现场,不仅有香料、红木、海螺粉、紫贝母等珍稀之物进入岭南船舱,岭南茶叶、陶瓷、铜器、丝绢也第一次在象屿港展出,赢得南洋客商连连称赞。
    叶长歌当夜便派快船将“合作初成”捷报传回岭南。
    成功打通象屿港之后,岭南船队继续深入南洋,接连造访【丹珠湾】、【花礁市】、【石流港】等地。每到一地,叶长歌均以“互惠互利”为准则,不压价,不强取,一改过往中原商人贪婪无度的恶名。
    苏锦瑟事先设计的**“商盟契约体系”**也随之在南洋推广——包括:
    标准化度量衡:统一使用岭南标准秤重法;
    货物信用标识:设“岭南出品·质保月印”;
    银票通行制度:岭南银票在合作港兑换比重可达1:1.1,激励本地接受使用;
    商会仲裁制度:设立中立仲裁员,解决交易争议,避免武力冲突。
    顾清霜派遣的情报小组暗中调查南洋各势力动向,保障航道安全。一旦发现掠商之事,立即上报,苏锦瑟则通过商会系统实施贸易制裁,令不法港口寸步难行。
    短短三个月,岭南在南洋已设立六个贸易分舵,形成“港-货-舵-商”四位一体的南洋商网雏形,覆盖三百里海域,联动十五个小港。
    船队返航的那一日,岭南村中万人空巷。码头上传来激动人心的号角声——满载南洋货物的帆船再次靠岸。
    珍珠、香料、红木雕、鱼胶、海珊瑚……各种本地罕见之物堆成小山。村民围观之余,更惊讶的是村里首次出现了“珍珠铺”、“香料坊”、“红木作工厂”——由商盟投资建设,为返乡青壮年提供就业。
    小木匠罗小牛笑着说:“以前打仗,我干防御工事。如今和平,我打红木雕,月银翻倍,还有饭吃。”
    田地的收成也因贸易收益而获得技术改良。新购进的南洋水车系统解决了多处灌溉难题,顾清霜的“技术引进课”也让更多农户接受新法种植。
    岭南经济开始出现多元化雏形:
    农业:高粱、水稻、甜薯外销;
    手工业:陶瓷、丝织、木雕输出;
    服务业:商栈、酒馆、交易所兴起;
    教育:商学馆、技艺班开课培养年轻人。
    昔日敌对势力,如乌山寨、横江堡、沙岭帮等,在战后经济封锁与资源短缺下元气大伤。如今看到岭南村庄不仅防御稳固,更在商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纷纷派使者前来求见。
    沙岭帮使者低声道:“若可引我帮商人进入你岭南通路,我们愿放弃之前封锁线,甚至可联手打造新驿道。”
    叶长歌对此既不急于拒绝,也未立刻允诺,而是回道:“若真有意,我们会考虑你们的表现与诚意。”
    商盟内部已设专门小组评估这些外来势力的稳定性与合作意愿,顾清霜称之为:“外围联盟筛选机制”。不乱拉拢,不盲目合并,讲求稳扎稳打。
    夜幕下,港口再度点亮灯火。叶长歌立于码头高台,望着满地货物与来来往往的人群,听着远处传来商贩叫卖与孩童嬉闹,他心中涌现出更远的图景:
    “岭南不应仅是村庄,不仅是商盟。它应是——一个中心,一种秩序,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
    苏锦瑟走到他身边:“再过一月,我们可考虑与西域商道接轨,或许……再往北一点,通往中原主干道的旧路也该清理。”
    顾清霜笑着从一旁递来几份新情报:“中原某几大家族,最近也派人暗中打听我们商盟的情况。”
    叶长歌收起纸卷,淡然一笑:“那就让他们知道,岭南这支异军,已非昔日之村。”
    夜风起,旗帜扬,一轮明月照耀着这片刚刚苏醒的南方热土。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