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苏州萧条之因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税虽非让商户收入减少,但目光放长远一点,便知此策可使经商更稳定。”
    “况且太孙殿下又制定了发票制,税证制。”
    “一方面是放开了寻常百姓经商的门槛,打破了商户的垄断。”
    “另一方面,又杜绝了各地官府重复收税的问题。”
    “老实说,商户们的实际税赋未见得增加,也许还有减少。”
    在此之前,大明的税赋虽然很低,可征收却十分混乱。
    地方官府到处设卡收税。
    每过一个地方,就可能被收一次。
    看似很轻的税,便变得重。
    实际上,这些地方官府收的“过路商税”,大多数都没有进入大明国库。
    若说全部贪污了,那也不是。
    老朱反贪严厉,洪武年间的官员,还没有这么大的胆子。
    只是收过路商税这件事本身,就需要雇佣大量的人力。
    而收上钱之后,地方官府便拿着这笔钱,去聘请更多的人,做这事,做那事。
    甭管有没有用。
    任何官府,都是倾向于不断的扩充衙门和机构的。
    没有事做就找点事。
    各种文件,开会,点卯……
    何况,人浮于事,也是惯例。
    即令后世科技文明时代,地方官府的扩充倾向,也是难以抑制的。
    朝廷必须通过强制限定编制名额,通过一道又一道行政命令,责令地方官府不断裁员,减员……
    仍然只是勉强控制住官僚机构不拼命膨胀而已。
    若是朝廷不强制管着,放开口子的话,很多地方官府能迅速将编制人员扩充几倍,几十倍。
    家家户户吃公家饭,也不是笑话。
    至于怎么养,养不养得起……寅吃卯粮,先混着再说。
    真要擦屁股,那也是下一任主政官员的事。
    大明的编制,可没有后世管制那么严。
    官员上任都是自己带人。
    而县衙府衙的人员聘任,基本上主政官员一个人说了算。
    如此一来,收到钱之后,衙门办各种杂事的人数,便相应的增加许多。
    银子都花出去了,朝廷却没有收到一分。
    发票制度建立,按票收税,杜绝地方官府重复征收,对很多中小商户来说,实际上是减轻了负担。
    真正加重负担的,也就是那些巨贾豪商。
    因为他们往往与权贵勾结,或者干脆就是权贵的家人奴婢。
    在此之前,地方官府也不敢向他们重复征税。
    故而,朝廷中有权有势的官员,才会对朱允熞提出的改革税制,加征商税之事那么不满。
    毕竟,牵涉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
    刘翰墨道:“除了少数巨贾豪商,苏州的中小商户,寻常百姓,都对太孙殿下的建议赞不绝口。”
    “开放海禁,更是让大家欢欣鼓舞。”
    朱允熞不解道:“依你这般说,苏州应该因孤而繁荣才对,却又为何因孤而萧条呢?”
    刘翰墨神色黯然,深吸了一口气,道:“太孙殿下想必还记得吴忘庚之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