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刽子鲍魁(二)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是一个伤心的故事。
    当年朝中一位权臣的老家就在老爷子的家乡西平府,其族中子弟出来游玩时见到村里不少妇人下田收麦,其中不乏待嫁之女。
    麦收时节,天气炎热,又要抢收以防天气有变,农人几乎是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连小孩子都跟着捡拾麦穗。
    男人们打着赤膊,女人们也汗透衣衫。
    权臣族中子弟看中一位田间劳作的姑娘,那姑娘前心后背汗湿大片,衬得姣好身段更显凹凸有致。
    那公子当即让下人掳了姑娘上马车带走,一个时辰后又给送回田边,那姑娘衣衫不整、昏迷中被扔下马车。
    待姑娘醒来,便跳了河。
    此事一发生,全村人都知晓,村长亲自带村人进城上告,县官老爷唯恐事大,将人暂时扣在县衙,然后火速通知权臣。
    五日后的夜里,村庄起火。
    彼时村人都在熟睡,发现时已晚,有强壮者试图冲出火场,却被官差砍杀,重新扔进火海,县衙扣押的已经被打得半死的村长等人也被扔了进去。
    这个村就这么灭了,对外说辞是全村感染麻风病,没人知道真正原因。
    “全村五十五户,二百三十七人,仅活下来三个,”鲍魁说道:“一对儿新婚回门的小夫妻,另一个就是我;
    我们三人是在那名权臣子弟来村里之前就出村的,因此什么都不知道,衙门直接把我们划归到别的村;
    因为我十二岁,不到成丁的年纪,算孤儿,不分我土地,还要把我送去‘养济院’;
    我没同意;
    因为‘养济院’名义上是救助老弱孤残的地方,可实际上,那里早就成了为官府贪提供不花钱的苦力的地方;
    那里的老弱孤残不但得不到救助,反而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动;
    我们村长早就给讲过,每年各村都要额外上缴二百斤粮食,说是支持‘养济院’;
    可村长他们偷着去看过,根本看不到粮食!
    反倒是隔三差五就往外抬死人,尤其冬天,几乎天天都有饿死、冻死的;
    有些样貌周正些的大孩子,会被牙行的人带走卖掉;
    小的、老的、残的卖不掉,就得天天织麻袋、搓麻绳,完不成任务不给饭吃,完成了一天只也有一个馊了的窝头,比犯人还不如;
    那里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
    所以我坚决不去养济院,只要求落户,不分土地就不分,但得给我分一间能住的房子,小不怕,必须得是能过冬的地方;
    就这样,我落户在桑柴县疏河村,然后便出去找活计了;
    每年回去一次,有时候一年能回去两次,但是每三年一次的户籍核查我是必然回去的;
    到二十岁成丁时,我不但没让村长分我田地,我还给村里捐了一百两银子、并交给村长二百两银子,让他替我缴付纳粮、服役等费用!”
    说到这里,老人面上带了些得色。
    李蔚珏听得很认真。
    作为读文科的学生,他明白古代户籍编制的重点不在于人口统计,而在于赋税,最终目的是替统治者榨取百姓资源。
    “百姓当户,应输课税”,鲍魁当时只有十二岁,即便面临将来要承担纳税和服役的支出,也要保留住户籍,可见心志坚定。
    不然,一旦落入被贪官控制的“养济院”,他的后果可能就是被卖到什么地方做奴仆,那便沦为奴籍或贱籍,也有可能早早夭折。
    而且,从十二岁到二十岁,鲍魁不但活了下来,还赚到钱,而且是几百两银子,那就更难得了。
    多少成年人一辈子都未必攒够一百两银子。
    “您老真了不起!”李蔚珏由衷赞道:“不但养活自己,还能攒下这么多钱!”
    骆毅就直盯着李蔚珏看——这死孩子到底是不是李府的小少爷?是真失忆了还是真的借尸还魂?
    三百两银子对你来说算多吗?你瞧瞧咱们都用什么当桌子呢?一堆银锭!
    足足五百块儿!五千两!
    你家给陪葬的!
    不过要真是借尸还魂,那你可能是穷鬼,三百两都觉得多,倒也不算奇怪。
    骆毅虽然这么腹诽,但她也知道三百两不是小数目,因为三妮儿全家的存款只有一百文铜钱。
    这么一对比,就可知老人当年是多能干。
    可是……
    “老爷子,您一下子拿出三百两银子,不怕被村长和村人惦记上?您可是孤身一人,万一他们坑你呢?要是生出歹心,再把您给……”骆毅问道。
    财不露白,这是骆毅从小就懂的道理。
    那时候家里算得上小康,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她和弟弟的零花钱在班级可以说是高水准,因为大富之家的孩子全校也就那么几个。
    但爸爸妈妈很早就告诉她和弟弟,在学校不要露出零花钱,怕被坏学生勒索,校园霸凌很可怕;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