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来。
她没有直接介绍《共生》,而是从帆布包里,依次拿出了一根带着斑驳表皮的老荆条、一缕柔韧的麻线、一片精心染过色的柳皮,将它们轻轻放在演讲台上。
“各位评委,各位朋友,”她的声音清晰,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很快变得稳定而有力,“在介绍我们的作品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看这三样东西。”
台下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好奇地看着那三样平凡无奇的材料。
“这不是普通的材料。”柳青拿起那根荆条,“这是后山向阳坡上长了三年的荆条,夏至前后砍伐,木质最硬,性子最烈。它不想被弯曲,只想笔直地生长。”
她接着拿起麻线,“这是秋后的韧麻,在水里沤过,在石头上捶打过,变得坚韧无比,它是天然的筋脉,负责连接和固定。”
最后,她举起那片柳皮,“这是初春剥下的柳树内皮,最是柔韧,能编出最细腻的纹样,但它也是最脆弱的,需要保护。”
“我们清河镇的祖先们,早就摸透了这些材料的性子。他们知道,做东西,不能跟材料较劲,要顺势而为。”
她开始讲述爷爷带她进山选材的故事,讲述“蒸汽曲木”古法如何让倔强的荆条学会优雅的弯曲,讲述李阿婆如何将失传的纹样一点点复原,讲述周明如何用现代的计算确保结构的稳定,讲述团队如何像自然界的共生系统一样协作。
她没有堆砌术语,只是平实地讲述,却仿佛将所有人带回了那个弥漫着蒸汽和柳香的工坊,看到了那些专注的手和炽热的心。
“……所以,我们做的,不是一件追求最快、最便宜、最炫目的产品。”
她的声音逐渐充满力量,
“我们做的,是一个提案。一个关于手艺在当下该如何活着的提案。”
她走向《共生》系列,灯光随之聚焦。
“它叫《共生》。是荆条、柳皮、麻线的共生;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思考的共生;是实用功能与艺术表达的共生;是我们团队里每一个人的共生。”
“我们相信,创新不是抛弃过去,而是更深刻地理解过去,然后带着它的灵魂,走向未来。”
“非遗产业化,不是把手艺变成冰冷的商品,而是让手艺以一种有尊严、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继续它的传承。”
她最后轻轻触摸了一下那盏灯,结束了陈述。
“这就是我们带来的,《共生》。谢谢大家。”
台下寂静了片刻。
随即,掌声如同潮水般响起,最初来自几个位置,迅速蔓延开来,变得热烈而持久。
评委席上,那位一直沉默的设计专家率先鼓起了掌,眼神里充满了赞赏。
文化评委们频频点头,甚至连那位商业评委,也露出了深思的表情。
柳青站在台上,微微鞠躬,眼眶有些发热。她看到台下的周明和张磊用力地鼓掌,王婶她们激动地抹着眼角,旁边端坐的爷爷,虽然没什么表情,只是那常年紧抿的嘴角,也有些上扬。
争锋,从未止于技艺。
理念的共鸣,有时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