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49章侠之大者(第1/2页)
船头站立着一位身穿银甲的男子,满脸微笑的看着石头。
“石校尉莫慌,杨怀贞来也!”
石头又惊又喜,杨怀贞可是陛下眼前的红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崔二爷的脸色却因为杨怀贞的这句话变的煞白,握着锤柄的手都在发抖。
“你是.....户部尚书杨怀贞?”
杨怀贞懒得搭理他,直接大喊道:
“奉陛下旨意,查抄崔家通敌叛国的罪证!顽抗者,格杀勿论!”
崔家的私兵们闻言顿时溃乱。
崔家虽然势大,却怎么敢公然跟皇帝为敌?
崔二爷见势不妙,突然吹了声呼哨,芦苇丛里竟窜出几只信鸽。
石头眼疾手快,弯弓搭箭将信鸽悉数射落。
“想报信?”
石头扶着膝盖站起,啐出一口血沫,
“崔家勾结突厥的证据,我已派人送往长安!”
这句话让崔二爷面如死灰,他突然怪笑了起来:
“既然如此,那就同归于尽吧!”
他猛的拉开腰间的油布包,里面竟然是十几个黑陶罐。
石头的瞳孔骤然微缩,那陶罐里面装的竟然是炸药!
“点燃!”
崔二爷将陶罐扔向了河道,
“炸死他们!”
私兵们李恪掏出了火折子,数十个燃烧的陶罐纷纷朝河道边上,挤满孩子的渔船丢了过去。
“孽障!”
杨怀贞一声怒吼,他身边的亲卫纷纷取出弩箭,朝着岸上的崔家私兵激射了过去。
“轰轰轰!”
一声声的爆炸在半空之中响起。
船上的孩子由于被保护的很好,没有出现伤亡。
“给我杀!”
杨怀贞看到渔船没出事,这才松了一口气。
随即他看向了岸上的崔家私兵,声音冰冷的下达了命令。
杨怀贞带来的金吾卫的士兵,直接朝岸上的崔家私兵冲杀了过去。
要知道现在的金吾卫可不是以前李世民时期的金吾卫。
现在的金吾卫都是已经经历过几场死战的,能活下来的已经成为了精锐中的精锐了。
“别让他跑了!”
石头突然指向了一边的芦苇丛,崔二爷带着十几个亲信已经钻进了芦苇丛之中。
杨怀贞不屑的摆了摆手,只见杨怀贞的亲兵取出了一支带着尾巴的弩箭。
弩箭朝着崔二爷等人逃跑的方向激射而去。
“轰隆!”
一声惊天巨响。
逃跑的崔二爷等人瞬间就没有了一点声音。
“呵呵,还是墨家的东西好用,你看看,一箭就解决了麻烦了。”
杨怀贞笑着对亲卫说道。
原来,杨怀贞在上次长安城出事之后,就被李承乾安排在了墨云的身边,跟随墨云研究各种新式的兵器,这种会爆炸的弩箭,就是墨云新研究出来的。
“石校尉,你这伤?”
杨怀贞来到石头的身边后,担忧的问道。
“不妨事。”
石头指着被救下的这些孩子们,突然想起了什么,
“杨大人,您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49章侠之大者(第2/2页)
杨怀贞的脸色直接阴沉了下去。
“崔家为了霸占河滩,将附近三个村子的百姓悉数屠戮,抛尸河里,若不是陛下让我暗中保护你们,恐怕你们这次真的要......”
杨怀贞的话还没说完,只见石头猛的站了起来,踉跄着走向了被绑在船桅上的总角男孩。
那孩子怀里正揣着块染血的木牌,上面刻着个“李”字。
“这木牌......”
石头的声音都在发颤。
男孩怯生生地说道:
“是爹给我的,他说要是见到长安来的官,就把这个交出去......”
杨怀贞看见木牌后脸色大变。
“这是东宫侍卫的腰牌!难道这些孩子里有......”
话音未落,只见芦苇丛里射出一支穿云箭,箭杆上绑着一封血书。
杨怀贞接过来看完后,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
“怎么了?”
石头疑惑的问道。
杨怀贞将血书递给了他。
“崔家竟然是废太子的余党!他们抓这些孩子,是为了要挟当年知情的侍卫!”
石头浑身一震,难怪那总角男孩的父亲要拼死保护木牌。
他望着黄河上漂浮的浮尸,突然拔刀指向崔家庄园的方向:
“杨大人,随我踏平崔家!”
杨怀贞举起手说道:
“正合我意!”
三百铁甲骑兵冲进了崔家的庄园,那些私兵们早就望风而逃。
石头一马当先踹开祠堂大门,却见供桌上摆满了牌位,最上面的赫然是废太子李建成的灵位!
“果然是反贼!”
石头怒喝着将灵位劈碎,却在碎木片里发现了一卷密信。
信上的字迹扭曲狰狞,竟是废太子与突厥可汗的盟约。
若能登基,愿割让河套六州!
“狗贼!”
石头将密信塞进怀里,转身正要下令搜捕余党,却见崔二爷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手里还攥着个火把。
“既然败露,那就同归于尽!”
崔二爷狂笑着将火把扔进旁边的油罐,
“这祠堂下面埋着炸药,咱们一起去见阎王!”
火焰瞬间窜起,石头瞳孔骤缩,瞥见墙角有个通风口。
他一把将身边的杨怀贞推了过去:
“带着密信走!快!”
“你怎么办?”
杨怀贞急声喊道。
“我还有未了的誓言!”
石头挥刀砍断坠落的横梁,火光中他的身影愈发挺拔,
“告诉陛下,山东豪强已除,臣......尽力了!”
轰然巨响中,祠堂化为火海。
三日后,长安城内,李承乾望着杨怀贞呈上的密信,突然泪流满面。
“传朕旨意。”
李承乾的声音带着哽咽,
“追封石头为镇河侯,其功绩刻入凌烟阁!”
黄河岸边,百姓们自发为石头立了座石碑。
碑上没有名字,只有一行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