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水收止,明媚的日头当空而照。</P>
甘宁踩在尚还湿润的土地上,一脸的开怀,秋雨的停歇,让他的心情很是不错,这意味着再等上三五日,待泥土稍稍干燥,就可以和袁军痛痛快快的厮杀了。</P>
然而甘宁的开怀只是一日而已,雨停的第二天,朔风渐起,铅云密布,白昼时分的天地竟是如夜间一样昏暗了起来。</P>
不多时,在甘宁祈祷好天气的心声下,一场鹅毛大雪不期而至,自晨间断断续续的下到了黄昏时分,积雪已是能没过人的脚踝。</P>
“这吉贝制成的冬衣,确乎御寒效果不错,比起裘衣都是不遑多让。”贾诩没有因为坏天气沾染上坏心情,他穿着吉贝袄子,身躯略显臃肿,面带笑意的朝着甘宁称赞道。</P>
前面在甘宁和贾诩的请求下,自长安运来了吉贝袄子,用以军士御寒之用,眼下风雪骤下,贾诩自是不曾耽搁一二,将吉贝袄子早早的发了下去,他也穿上了一套,感受起了吉贝的舒适和保暖。</P>
“嗯,吉贝保暖御寒,不枉张裔大老远的往交州一趟。”甘宁敷衍了一声,他双目失神,呆呆的望着飞扬的风雪。</P>
先是秋雨,继之以风雪,这些消息为长安所知后,从长安传来了退兵的军令,甘宁有些不太甘心,但他还是听从的军令,开始准备撤军的事宜。</P>
贾诩对撤军的号令自谓是意料之中,雨水、风雪,要打仗,也是打不起来的,干干脆脆的退兵才是最上乘的做法。</P>
不过退兵也有退兵的流程,不能一次性就万余大军往后撤离,而是一批次一批次的退走,同时还需设下一二手段,防止敌军尾随追击。</P>
在贾诩的策画下,蜀军拔营起寨,一边退走,一边在冠爵津,也即是后世的雀鼠谷设下了伏兵,打着埋伏追击的袁军的想法。</P>
蜀军遁走撤离,消息自是被密切关注蜀军营寨的高干、颜良一干人等侦知,相持日久,蜀军不战自退。</P>
高干和颜良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们派遣了手下的蛮夷仆从军尾随追击,本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看看能不能捡的一二便宜,博得些许斩获,他们也好向袁绍有个交代。</P>
只是,一如既往的,高干和颜良再次吃了一个小亏,派出去追击的蛮夷仆从军,被蜀军设伏击败,溃逃了回来。</P>
高干和颜良不由庆幸,幸亏有蛮夷仆从军作为先导,不然吃亏的就是他们了,蛮夷的命不值钱,也上不得战损的军报,这点小亏,吃了也就吃了。</P>
经此一事,高干和颜良秉着谨慎小心的心态,远远的放开了斥候和轻骑,在尾随追击蜀军的时候,一有情况就止住脚步,以免重蹈蛮夷仆从军的覆辙。</P>
近乎礼送蜀军出境一般,高干和颜良追击蜀军走出了雀鼠谷,踏上了河东的边缘地带,二人驻兵于此,没有继续前行,而是派遣了使者向邺城行去,打算问问袁绍的主张如何?</P>
此刻的邺城中,大将军袁绍却是处于犹豫的境况之中,他在想是南下,还是西进,具体优先处理曹操和刘璋哪一方为宜。</P>
说来也是袁绍麾下谋士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缘故,才让袁绍迟迟下不了决定,以至于自去岁讨定公孙瓒以来,到如今近乎一年的时间,即整整一个建安四年,袁绍都无有举动。</P>
只是在蜀军进犯太原郡的时候,袁绍派遣了颜良和高览前去抵御蜀军的进犯,其他再无一二大的动静。</P>
‘西进?’</P>
‘南下?’</P>
关中刘璋,负宗室之贤名,拥关陇、巴蜀之沃土,必为大害,宜先除之。这是袁绍麾下沮授、审配的观点。</P>
而颍川出身的荀谌和辛评则认为,关中有潼关、蒲坂之险,纵使十万大军往之,亦难以攻克,不如就易避难,南下中原攻打曹操为上策。</P>
况且若是河北大军阻于潼关、蒲坂,届时曹操有所异动,引兵袭取邺城,恐将为大害,毕竟由中原向邺城,除却黄河较为险阻,却是无有什么大的关卡。</P>
而黄河不如长江浩渺,渡口极多,在河北大军西进之时,留守的军司难以做到处处防备,将黄河的渡口都守御完备。</P>
与之相反,荀谌和辛评给出南下的建议是,上党、河内在袁绍手中的情况下,抵御蜀军东进,皆有险阻可守,但置兵两万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