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猜不到怎么办?
硬猜!
好不容易搞来的救命稻草,我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干咽了口唾沫,我说:“那、那我再看看,再看看啊……”
当时我肩膀还很疼,一动就疼,只能忍着疼痛,使劲朝盗洞里头扒瞅。
诶?
盗洞壁很直,居然不是斜井……
“哗啦……”
就这时,由于郝润我俩绑在一起,鼓拥的时候我一个重心不稳,我俩就侧倒在了土堆上。
这堆土紧邻洞口,被我这么一靠,零星的土坷垃就滚进了盗洞。
很快,也就是一秒多点,我听见了土块坠落的声音。
我物理只有初三水平,没学过重力加速度,但只凭经验判断,眼前的竖井盗洞也绝对没有三十米深度,可能也就是十几米左右。
十几米最多十方土……
这就代表,底下肯定还有横井或者斜井……
唰的一下,一个词儿从我脑袋里蹦了出来——鹞子翻身!
对!
墓里存在防盗机关,从上头没法直接打穿灌顶进入墓室!
我心里顿时一喜。
对路了,应该就是这个原因!
于是我大脑立即开始飞速运转,需要用到的鹞子翻身法的防盗机关,一个个从我脑海中闪过。
天火灌顶、积石积沙、铁券顶、巨石墓……
五秒过后,我深吸口气,掷地有声的说出三个字。
“流沙墓!”
听到的瞬间,姓郑的表情十分精彩。
先是震惊,而后是欣赏,再往后又变成了好奇和期待。
蹲到我身边,他伸手将我从土堆上扶起来,目光灼灼的问:“何以见得?”
我说你们竖井不深,出土多肯定是用了鹞子翻身,要用到这种打法的防盗机关里,火洞子(天火灌顶)多见于楚墓,赤峰这头应该没有,而汉代炼铁技术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汉武帝之后盐铁官营,也不太可能是铁券顶,所以只剩下积石积沙和巨石墓这两种。
姓郑的连连点头:“那你是怎么确定,一定就是流沙的?”
“看土啊!”
我没犹豫就说:“你们倒上来的墓土湿度一般,说明地底下排水情况良好,肯定没有大型石墓顶存在,至于积石积沙,这种机关太变态了,如果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或是次一点的顶级的贵族,那根本搞不起这种东西,而如果是这个级别,那你们的深度又不够,所以只会是比较单一的积沙墓啊!”
“啪!啪!啪……”
姓郑的又开始鼓掌,而且这次远比上次鼓的时间长。
“行啊你啊,真是有两下子,我看你也就是十六七岁?干多长时间了这是?”
我舔了舔嘴唇:“额……八……”
“八年?”
“你扯鸡毛蛋啊?小学没毕业就盗墓?”
“额那倒没有,八个月,我不说我才入门么……”
其实要不是我之前说过这个,那我肯定要装个比,说句:对!我八岁就开始散土了,怎么着?
“八个月?”
姓郑的重复一遍,说完嘴都没闭,就那么张着嘴上下打量我。
我心中难免得意。
嘿嘿,还是被我装到了……
“那……”
话没说完,他腰间手台红灯一亮,里头传来小兵的声音:“郑叔,干开了,你下来不?”
姓郑的按住手台道:“老曹,上来替我。”
说完他拍了拍我肩膀,顺便还替我掸了掸衣服上的土:“行,小子,等干完活儿咱再聊。”
接着他也没等那个老曹上来,直接就钻进了盗洞。
他是老手,下盗洞非常快,只半分钟不到,我就听见了落地的声音,同时这也说明盗洞确实不深。
见四周一时没人,郝润立即就问:“咋办啊平川?”
我说没事儿,一时半会的,这人应该不会动咱们了。
同为盗墓贼,这点判断力我还是有的,姓郑的肯定就是姚师爷的人,而且他们这群人,明显就是马哥说过的“三带七”模式。
之前在姑娘山的时候,由于听马哥说起姚师爷粗暴的干活方式,我对这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干完陈稷墓那天我们没走,我就跟马哥问了不少关于姚师爷的事儿。
所谓“三带七”,说的是他手下的团伙,大多十人一队,其中三个老手,负责带七个新人。
为什么这么多人?
因为时不时就要来硬的!
毕竟蒙古人可不是吃素的,一旦碰上突发|情况,人少了你根本就硬不起来。
再有就是放风需求量大。
内蒙这头,总归还是牧区多过耕种区的,不会每个点子藏都在苞米地里,一旦到了光秃秃的山上,一个人放风根本不好使。
而三带七这十个人里,除去一个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