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红章之下的黑幕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肖锋把褪色的蓝布窗帘拉拢时,窗外漏进来的月光像一缕银丝洒落在办公桌上,映得台灯光晕更显昏黄。
    夜风轻拂,帘角微动,仿佛有人在暗处窥视。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酸涩的眼尾,指腹能触到眼角微微肿胀的皮肤,像是被疲惫磨出的茧。
    空气中浮动着尘灰与陈年纸张的气息,混合着铁皮柜散发出的金属冷味,令人鼻腔发紧。
    面前堆着七本泛黄的台账——这是他接手扶贫办后,用三个晚上从档案室最底层的铁皮柜里翻出来的。
    铁皮柜沉重冰冷,每拉开一层都发出沉闷的吱呀声,指尖滑过锈迹斑驳的边角,传来一阵刺骨的凉意。
    霉味与尘埃的味道呛得人喉咙发紧,像是要把人吞没在记忆的缝隙中。
    “2015年积压项目:17项。”他对着台灯又核对了一遍封皮上的铅笔字,指尖划过第三本台账的内页,突然顿住。
    “李昊律师事务所”七个字在“法律顾问单位”栏里重复出现,从村道硬化到灌溉渠修建,三个基建项目的审批流程里都夹着这家律所的法律意见书。
    纸张略带粗糙,墨迹有些晕染,仿佛是匆忙写下的。
    肖锋的拇指摩挲着纸张边缘,北大法学院的底子让他敏锐地皱起眉——
    基层基建项目通常由工程监理或审计机构参与,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全程介入,本就少见;
    更蹊跷的是,这三个项目的拨款时间都集中在2015年6月至8月,恰好是当年省级扶贫专项资金下拨的窗口期。
    他合上台账时,金属搭扣发出清脆的“咔嗒”声,像是某种信号,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
    窗外的梧桐叶被夜风吹得沙沙响,叶片拍打玻璃的声音混着风声,像是谁在低声絮语。
    风穿过窗缝,吹在他裸露的手腕上,带来一丝凉意。
    肖锋摸出手机看了眼时间——凌晨一点十七分。
    屏幕冷白的光刺得眼睛生疼,像是要割裂他的理智。
    抽屉里的《孙子兵法》被他翻到“用间篇”那页,墨迹未干的批注还带着墨香:“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纸页泛黄,油墨的味道混合着木质抽屉的老旧气息,萦绕鼻尖,像是一段尘封的警示。
    第二天清晨,肖锋把磨破鞋跟的黑皮鞋擦得锃亮。
    皮革已经老化,擦起来有种粗糙的触感,但镜面般的光泽仍能映出他的倒影。
    他站在镇政府大院的银杏树下,看着赵国栋的黑色轿车碾过满地碎金般的落叶驶出院门,这才转身走向停在角落的二手捷达。
    脚下踩着落叶,发出轻微的“咯吱”声,晨露沾湿了他的裤脚,透出阵阵寒意。
    副驾驶座上放着半凉的豆浆,是郑敏今早塞给他的,杯壁上还凝着水珠,在文件袋上洇出个浅灰色的圆斑。
    豆浆的香气淡淡地飘散,却因天气微凉而迅速消散,只留下一点点甜腻的余韵。
    “张科长,我是镇扶贫办肖锋。”县财政局三楼的办公室里,肖锋把工作证推过红木办公桌,桌面光滑冰凉,反射着顶灯的光。
    他注意到对面四十来岁的眼镜男手指在键盘上顿了顿,镜片后的目光扫过他胸前的党徽。
    “想查下2015年西坪村公路项目的拨款凭证。”他语气平静,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对方可能的反应,“扶贫资金核查?”
    张科长扯了扯松垮的领带,语气中带着试探,“按流程得先找分管领导批......”
    “昨天赵书记特意跟县扶贫办王主任打过招呼。”肖锋从文件袋里抽出半页便签,上面是赵国栋的亲笔签名,笔迹遒劲有力。
    “说是要配合我们镇里做项目复盘。”他语气放得很软,像在请教,心中却早已预设了几种应对策略。
    张科长的手指在桌面敲了两下,突然笑了:“小肖,你这年纪当主任可真够拼的。”
    他转身拉开铁皮柜,金属滑轨发出“哗啦”一声响,“凭证在第三年的档案盒里,只能复印不能外带。”
    肖锋盯着复印机吐出的纸页时,后颈慢慢沁出冷汗。
    纸张刚出炉时带着一股温热的气味,边缘略微卷曲。
    项目合同里写着“混凝土路面厚度15公分”,但验收单上的检测报告却显示“平均厚度12公分”;
    预算里“砂石料采购”一项标着80万,可运输单上的总金额只有55万。
    最刺眼的是,每笔拨款的收款方都是“李昊律师事务所”,备注栏里清一色写着“法律顾问服务费”。
    肖锋把复印件塞进文件袋时,袖口蹭到了复印机的热板,烫得他猛地缩手,皮肤瞬间泛起一片红痕。
    深夜的出租屋里,台灯在墙上投下巨大的影子,像一张无形的网正在收紧。
    肖锋把复印件摊在餐桌上,面前摆着计算器和放大镜。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