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三天后,肖锋推开市发改委会议室的玻璃门时,后颈微微发紧。
玻璃门映出他略显疲惫的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门框边缘,那里残留着些许灰尘与冷凝水珠。
中央空调的冷气裹着墨香扑面而来,带着纸张特有的干燥气息。
长方形会议桌旁已坐了七个人——
最上座是两鬓斑白的省社科院农经所老所长,镜片后的眼神沉稳如湖;
旁边是戴金丝眼镜的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钢笔在纸上轻轻敲击,发出细微的“嗒嗒”声。
剩下的要么是翻着资料的高校教授,书页摩擦的声音沙沙作响;
要么是抱着笔记本的年轻科员,指尖轻点键盘,偶尔抬头偷瞄一眼门口。
肖锋扫过一圈,自己工牌上“青云镇党政办主任”的字样在晨光里格外扎眼。
阳光透过百叶窗斜照进来,在桌面投下细密的光影,仿佛一道道无形的界限。
“肖主任,这边。”苏绾从长桌末端起身,指尖点了点她右侧的空位。
她的声音清亮而温和,像清晨的第一缕风。
她今天穿了件藏青西装裙,袖口露出一截珍珠手链,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肖锋走过去时,注意到她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重点,最上面一行用红笔标着“基层痛点实证”,字迹利落,力透纸背。
会议开始十分钟后,苏绾突然合上笔记本:“各位专家的理论分析很透彻,但我们这次调研要的是‘带着露珠的真实’。”
“肖主任在青云镇一线摸爬滚打,对基层情况熟悉,就由你先谈谈基层的实际问题吧。”
有那么一瞬间,肖锋听见自己喉结滚动的声音,干涩如砂石摩擦。
老所长放下茶杯,瓷杯与木桌相碰,发出一声闷响;财政局科长的钢笔尖悬在半空,墨水在纸页上洇出个小晕,像一颗正在扩散的心跳。
肖锋想起三天前在张奶奶家,老人用龟裂的手攥着他的手腕,掌心粗糙得像树皮:
“娃,我这把老骨头住哪都行,就是不想让你们为了我在纸上‘脱贫’。”
又想起安置楼墙皮脱落处露出的钢筋,锈迹像血渍一样渗进水泥里,指尖触碰时会留下暗红色的痕迹。
“基层的问题,往深了说有三个坎。”肖锋挺直腰板,声音比想象中稳。
“第一是财政拨款滞后。青云镇去年申请的安全饮水工程,指标文件三月就下了,钱到十一月才到账,施工队等不起,最后用了次等材料。”
他瞥见苏绾的睫毛轻轻颤了下,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记着什么,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清晰可闻。
“第二是项目执行难。上边要求‘多规合一’,可国土、农业、环保三个部门的标准打架,镇里夹在中间,要么违规操作,要么项目流产。”
他顿了顿,想起上个月为了调整一块耕地性质,自己在三个局之间跑了十七趟,脚底磨破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
“第三是监管机制虚设。我们镇有个灌溉项目,验收时县水利局只看了台账,没下田——后来暴雨冲垮渠道,才发现水泥标号根本不达标。”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老所长推了推眼镜:“小肖,这些数据有依据吗?”
“有。”肖锋从公文包里抽出一沓材料,封皮上“青云镇重点项目执行情况”几个字是郑敏用正楷写的,墨香未散。
他把材料推到长桌中央时,瞥见财政局科长的钢笔尖重重戳在纸上,洇开个更大的墨点,仿佛某种无声的回应。
散会时,苏绾把他叫住。
其他人陆续离开,脚步声在走廊里渐远,回音在瓷砖地面和墙壁间来回碰撞。
她关上门,从牛皮纸袋里抽出份文件,封面上“白月湖生态旅游开发计划”几个字烫着金,边角却有些卷翘,显然被反复翻阅过。
“表面是绿色经济,实际呢?”她指尖敲了敲文件第三页,指甲与纸张接触发出轻微的“啪”声。
“项目方承诺的‘村民持股’成了空壳,规划里的‘生态缓冲区’要占基本农田,更麻烦的是……”
她抬眼,目光像淬了冰的针,刺入空气,“资金链上挂着七八个关联公司,我查了,背后都是同一拨人。”
肖锋翻开文件,第一页项目负责人栏里“周梅”两个字刺得他眼睛发疼。
三年前在出租屋,周梅把他的北大毕业证摔在地上,那声响至今还留在记忆深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连套首付都凑不齐!”
现在这三个字印在烫金文件上,笔画里都浸着得意。
“我需要你去白月湖实地走访。”苏绾从口袋里摸出个微型录音笔,金属外壳在他掌心留下一丝凉意。
“拍照片、录原话、找合同,要能钉在桌面上的证据。”她的声音放轻了些,像是怕惊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