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差别的。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本愿对你的加持;你念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本愿对你的加持,这个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尊佛的本愿不同嘛。但是等到你能够念到诸佛根源的时候,他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说到最后每一尊佛的根源是同一个心念的、同一个智慧、同一个十力、同一个四无所畏,这个根源是一样的。
这样的道理很难理解,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比如说天空清净的满月,它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但是天空中只有一个明月。这个明月它可以照在台湾,在台湾当中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它也可以照在美国,在美国生起一个月亮的影像。我们相信它映在台湾的影像,跟映在美国的影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从影像当中找到月亮的时候,它的根源是一样的。所以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你不管根据台湾的影像找到月亮,或者根据美国的影像找到月亮,它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从这样的一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三世诸佛这种我空、法空无障碍的智慧,他成就这种清净法身的等正觉,依止这样一个无差别的根源,他普现一切的佛身、普遍的成就一切的佛号、普遍成就一切的净土,但是他能现的这个佛的清净法身是没有差别的。
这段文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刚开始你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念阿弥陀佛,他念观世音菩萨,刚开始的方便是差别的,但是到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凡夫是很难理解的,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是对立的,你跟他不一样,他跟你也不一样,但是佛陀的根源不是妄想,他是法身,所以法身的思想,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能够从一个根源,普遍的出现无量的差别;他也可以从无量的差别当中,回归到同一个根源。
这个就是说明,你刚开始的方便是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
以下再把这个观念作一个总结,我们看论文:
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
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
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我们以譬喻来做一个总结。
比如说,你在一切的月影当中,你随便找一个月影,只要你能找到月影的根源──月亮,每一个人依止不同的月影,但是最后得到的月亮是同一个的。也就是说,你刚开始选择任何一尊佛去忆念,刚开始的加持力有差别,但是最后的根源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你刚开始不要因为你念一尊佛,好像功德有所欠缺、有所不足,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因为你刚开始念一尊佛,但是你最后的结果是具足一切佛的功德,完全没有欠缺、完全是圆满的,这个就是佛陀跟佛陀之间一种互含互摄的情况。
近代有一个数学大师,叫陈省身博士,这个陈居士是华裔的美国人,他研究数学七十多年,从二十几岁,到他九十三岁往生,总共研究数学七十三年。他在数学当中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零跟一的理论,他认为整个数学就讲两个道理:一个是一,一个是零。
什么是一呢?一就是动态,我们看到很多东西应该要主动的追求,是动态的、积极的,叫做一。另外一个是属于寂静的,我们有时候看到人事的时候不动,这个就是零。
一也可以表示刚强的、坚定的,零表示调柔的、善顺的。他这个理论提出来以后,他讲出一个譬喻,他说:你看一个人身体的结构就知道,我们外表皮肤、这个肉是柔软的,但是我们的骨头是刚强的,这就是宇宙间零跟一的配合。如果我们的身体全部是刚强的,那你就很容易受伤,整天伤痕累累;如果我们的身体全部是柔软的,你根本连站都站不起来。
这种零跟一的理论,这个思想提出来以后,在美国的科学界,产生很大的震撼,特别是对整个太空的发展,有很大很大的突破。因为西方人是赞叹积极、主动、刚强,而往往忽略了柔软的力量、寂静的力量。所以陈省身博士说:我们只看到活动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但是我们忽略了宇宙间另外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一种寂静的力量、调柔的力量。
他说:你看下雨天,天空下了很多雨,但是这个雨活动的方向,它一定是往低处流。就是你刚开始下的时候下在高处、下在高山的地方,但是高山没有办法把雨水累积起来,它一定往低处流。所以低处本身虽然没有能量,但是它有一种吸收能量的潜能。
他这个思想是从数学的研究,最后达到人生的哲理,对整个美国太空的发展、技术的突破有很大的贡献,所以美国国会颁给他一个最高荣誉的终身成就奖,他的奖金有一百万美金。他说这些钱对我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就全部捐给慈善事业。当时国际行星协会,刚好在天空当中发现了一颗行星,为了纪念陈省身博士的贡献,就用他的名字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