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量出现,一个光明的智慧出现。
所以你看一个人没有学佛跟有学佛差别在哪里?
一个没有学佛的人,他生命的行为,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想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完全是由情绪来引导的。学佛以后,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有一定的克制力,他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是怎么样呢?他是先有一个目标,由这个目标来要求自己的因地。
所以我们刚开始学佛的第一个,就是相信善恶业果,相信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依止这个因果的信心,我们发了菩提心,这个时候,刚开始学佛就是靠信心的支持,仰信三宝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心还是动荡不安的,因为你只有信心,还没有目标,你对未来的人生没有目标。
第二个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你想要在三宝中安住,那你就必须有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的持戒。
你看所有人持戒、所有人受戒,一定是发愿,以发愿得戒体,你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个持戒,我们刚开始是讲律仪戒,不是讲定共戒、道共戒,就是你心中的一种誓愿力。
那什么是誓愿力?说我这念心、我这个攀缘心,还不能达到觅心了不可得,还是有所得,还是到处攀缘,它一定要动,你要我这念心,安住不动、正念真如,做不到,它没有办法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它一定不守自性,住在六根、六尘的境界,就到处碰撞产生很多的妄想,这一定是这样子的。
但是没关系,我现在没有办法觅心了不可得,我这个心一定要动,我先把它动的范围设定下来,你的活动有它的范围,我有一定的标准。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你要一个小孩子坐在一个地方完全不动,那是做不到的。那怎么办呢?你围一个围墙,你在这个地方可以动,这个地方是你动的范围,哪些可以动、哪些不能动,你围一个围墙,围墙之外很多的野兽就跑不进来了。
就是我们刚开始说是惑业苦,是不是!刚开始我们不是对治惑,你根本不是惑的对手,刚开始是对治这个业,避免造罪业。说你有没有情绪?有的。你有没有妄想?有的,但是我持戒。持戒的意思,就是让你妄想的活动有一定的范围,以这个戒法设定一个目标,成立一个保护墙,刚开始就是这样。
所以刚开始我们在惑业苦当中,要先对治罪业,这个就是所谓的持戒为本。
第二个就更深入了,成就正念力,止观双运。我们再往下看:
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
一个受了菩萨戒的初学者,刚开始先成就善业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不想到三恶道去。慢慢的,你菩萨戒生生相续,时间久了以后,你戒行不阙,在这个善业当中,你心中要培养一种观照的力量,就是正念的力量,就是无常、无我的智慧。你开始用无常、无我的真理,来观察妄想的起伏,它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这个妄想?因为你根境的碰撞才有妄想,所以它的根源是找不到的。它生起的因缘找不到,它离开以后,它过去心不可得;妄想消失的时候,未来心也不可得;现在也不可得,现在是生灭的也不可得。
所以我们经常用无常、无我来观察妄想,你慢慢累积了经验,你就知道原来我们这个妄想的真实性,是觅心了不可得。这个时候妄想的活动势力,就慢慢慢慢的薄弱,就从躁动转成寂静,就成就了发心住,这个时候断了三界的见惑,成就位不退。
慢慢的从我空观再继续修法空观,广泛的修十波罗蜜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经过一万劫,经过六心住到第七的种性住,这个种性位就是成就了大乘的行不退,断除三界的思惑。这个时候,就把整个惑业苦的力量,全部停下来了。就是你修行自力法门,刚开始要先对治业,再对治烦恼,就这两个:第一个成就善业力,第二个成就正念力,这两个方式,这个是了生脱死的自力法门。
那这个他力法门怎么办呢?我们看他力怎么做: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
先到这个地方,这个叫做正行,净土的正行。
如果你今天选择他力呢,你刚开始要做的就是培养信心,你要相信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力。这个信心很不容易,你看我们一路从结夏安居以来,《阿弥陀经》《净土十疑论》,其实就是在培养信心,培养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情。我们讲一个严格的标准,你说打佛七,人家打佛七你也跟着进去念佛,你念佛的过程当中,你对佛号没有完全一心归命、通身靠倒的心情,其实你都不是在修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的根本,你之前的前方